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小学德育发展范文

中小学德育发展范文

中小学德育发展

1目前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

1.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

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是虚的多,实的少,空口说教的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搞得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如:(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褪色的国旗昼夜飘扬在天空。(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一是资料少、教育基地少;二是空口说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四是怕外出发生交通安全事故。(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总是一厢情愿,一般地讲,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往往到会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家长。(4)每学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同志或者其他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作各种专题报告也只是有计划而没有落实。

1.2农村中小学条件有限,德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呈急骤上升的趋势。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农村中小学学校未能严格按照学生总人数以一定的比例配齐配足德育教师。由于德育工作人员配备的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流于形式,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粗放式管理倾向。在一般情况下,紧缩学校编制,不会减少专业教师的人数。实际上很多学校对德育人员完全没有定人核编。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农村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剧增与德育工作人员缩编之间的矛盾,导致德育工作人员人员严重缺失,人手不够,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工作精力无法得到保证。

1.3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德育之花难以绽放

在农村,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更多的人认为升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强调“服从”、“应试”、“分数”,培养的学生都具备了这些“共性”,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在当今,正是由于这种“应试”观念的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并不断强化其性价值,因而,道德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文化的维护者。其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分数就是一切。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丝毫不差,但是实际上课就只上主要学科,其余的课少上或干脆另有所用。班会、晨会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老师占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且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就应当具备创新的素质,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打破原有的条框约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菁菁校园。

1.4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

在很多农村,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只有老年和子女,这样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1)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2)人格发育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通常情况下,孩子不时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缺陷,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他们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面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

1.5信息纷纭,农村中小学生无所适从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知识面的局限,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较大的好奇心,而社会这个大染缸有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东西,在有意无意中冲击着农村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诸如: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公款大吃大喝等腐败现象,“炒股,投机”等社会不良行为,如此种种,让缺乏明辨能力与是非观的少年儿童麻痹眼睛,无所适从。例如:孩子们懂得机遇的可贵,但又不知如何把握好机遇;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中心,是个性化的一代,集体的观念淡化。他们往往表现欲强,好胜心强,希望被关注,希望被宠爱,这些矛盾使得从事德育的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相去甚远,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孩子们的期望值。为此,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实现新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训诫式、家长式的教育,突破教育的瓶颈,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2促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2.1领导重视,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大局。青少年成才大局。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反对重智轻德,尤其反对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的观点,理清办学思路,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工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了,全体教职工才重视。学校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开会、印发材料、举办讲座等,把学习规定为制度,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要对班主任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培训、指导,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协调与教务处、政教处的配合,指导并促进各科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2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譬如: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作家作品等渗透德育思想,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既使学生遨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又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理科老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接点放在实验上,激发他们为国争光的欲望、热情,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政治课更要抓住政治课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历史课要抓住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地理课要抓住祖国广袤的大好河山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体育课要把个人需要与未来社会对中学生体质的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学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2.3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农村可行的资源

(1)充分利用纪念传统节日凝聚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过程,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城市不同,在农村传统节日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间气息。例如春节前,一进腊月门,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几乎天天有故事。但是,学生的认识毕竟比较肤浅一些,节日往往在吃与玩中度过。所以,能让传统节日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人文精神角度去挖掘、去认识。比如认识传统节日和节日食品,了解各个不同民族节日的有关习俗、传说、故事,古诗的诵读等等。

让学生感受高雅的民族传统文化只是认识民族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就是这冰山一角,已令学生看到了民族文化的蔚为壮观,感受中华传统礼仪及“孝”、“和”等民族精神的实质。诸如一个春节习俗,就让学生领略到了“守岁、贴福字、放爆竹、压岁钱、拜年”等许多习俗文化,而元宵节的吃元宵、猜灯谜,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各个层出不穷的节日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叹为观止,并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开展爱国活动,铭记历史,立强国之志。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红色圣地难以做到,但是在各种历史纪念日开展活动就可以达到立农村中小学生的强国之志。我国近现代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是胜利的历史。历史上很多的日子值得纪念,它们见证了中国的衰败与辉煌,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荣耀,镌刻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历史与文化血脉。、建军节、建党节、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一二•九运动、国庆节,等等这些节日,是不可多得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节日纪念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无数志士的事迹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日子的纪念流于形式,教育意义被简单的数字、文字呈现出来,很难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当然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并且随着年代的久远,历史在时间中也被淡化,就连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在学生心目中也只是一个年代的概念。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这一点上夕国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9•11”事件后,每年的这个日子,美国民众集会上都要宣读遇难者的名单;战后,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将每个遇难者的照片贴在墙上。这样的纪念,让人震撼。

(3)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大的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农村中小学生精神面貌很好,同样拥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他们的淳朴和勤奋使得我们开展各种课程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更有意义。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还可以推行动态的“班级之星、校园之星”管理活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学校对学生获得何种之星并未作出统一规定,而是各班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定。如“诚信星”、“孝敬星”、“节约星”、“礼貌星”、“安全星”、“合作星”、“勤学星”。

(4)学校、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唱响“爱的主旋律”。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现状,农村的条件有限,留守儿童较多,思想浮动较大,学校应与家长多进行电话沟通,对学生更加关心,共同唱响爱的旋律。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留守孩子”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导师制、征集言警句、撰写心灵日记、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挫折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于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予以极大关注,针对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问题,健全留守学生“代管家长”制度,建立留守学生亲情档案,开通留守学生亲情电话,构建起留守学生动态管理体系。这样可以极大的丰富中小学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使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