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继续教育探析(3篇)范文

高校继续教育探析(3篇)范文

时间:2022-09-07 06:06:46

高校继续教育探析(3篇)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研究

摘要:

继续教育专业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首先需要管理者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准。文章研究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提出了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素质和能力标准,并指出了提升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向继续教育专业化迈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标准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树立学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

一、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取得了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就是继续教育管理者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专业化和科学化,继续教育管理者也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美国著名学者李•S•舒尔曼先生认为,当代专业教育的属性特点包括:一是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二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体系。三是专业培养,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四是学习发展,即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完善和实践分析。五是专业判断,学会适应变化、融汇贯通。六是专业团队,能共享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发展水平。当前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化职业,所以,研究和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问题能加快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速度,提升管理者专业水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学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

学历较低是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学校也未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所以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尽相同,大学专科学历和专升本占很大比例,几乎少有研究生学历。同时从事继续教育管里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继续教育的工作经验,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走向工作岗位,另一部分是其他专业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入。以上这些情况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理论知识薄弱,管理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续教育管理者知识和素质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之前,大都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培训,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管理者不掌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特点、学员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质量管理、项目研发、市场开拓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知识不够熟悉。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同时续教育管理者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偏低,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强烈的事业心,没有热爱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都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三)地位较低

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但是继续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校普遍不够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地位较低。人们大都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的“副业”,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要求低,大部分从业者都是高校校外编制或者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因为以上原因,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已经成为高校中被遗忘的角落,工作人员的晋升没有通道,评优也没有名额,这些必然造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内容

(一)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国家人才观念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继续教育办学者的职能与作用,继续教育办学者应该具有合适的价值观与理念。继续教育不应该是高校提高财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工具,而应该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继续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迈进的有力催化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事业和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就能保证继续教育质量、树立继续教育品牌。只有对继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让从业者热爱继续教育工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继续教育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一是市场开拓能力,包括获取和挖掘培训资源的“营销”能力。二是课程研发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从项目立项到开班审批到教学过程,还有后勤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能组织好学校的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五是行政管理能力,就是能处理好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六是语言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

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立法,确保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专业地位

国家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规定了高等院校是实施高校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规定继续教育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之一。大学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应该拥有合法地位,继续教育在高校获得专业地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高校应当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形成管理与办学的清晰格局,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实行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依法进行规范管理和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有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引导继续教育办学者向专业要求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证照资质

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准入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继续教育办学者奖励与淘汰机制。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为此国家和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入职资格、专业课程和考试制度等。同时建立考评体系,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进行奖惩,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四)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开展理论研究

高校应该利用其科研优势,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继续教育工作者,探索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升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应加大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开展校内的课题研究,鼓励申报部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开探讨会,组织专家评审,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等,引领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力。

五、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者的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

国外高校已经提供了继续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我国一些高校教育院系的硕博培养课程中也有了继续教育研究专业,为国家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强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提高全体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培训手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形成规范、专业的管理流程,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办学经验等。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必然走向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也必然需要专业化,必然要求管理者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专业化[J].比较研究,1999(3).

[2]祝怀新.论大学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3]李淑丽.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J].继续教育,2008(7).

作者:陈再明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探析

摘要:

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四个全面”、全民终身学习等新常态,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优化人才需求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继续教育空间等新要求。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办学同质化严重、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管理模式较僵化、办学资源较薄弱等问题,高校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新常态;突出办学特色,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融合各方资源,协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关键词:

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同时,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常态下国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必须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实现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教育将是未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量的主要领域之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高教事业在机构数量、师资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其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常态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也呈现出“以质图强”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

1.优化人才需求结构

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且适应发展需求的人才结构,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各类中高端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行业急需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推动发展动力由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我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就亟需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实践型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切实提升继续教育学员的专业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拓展继续教育空间

新常态下,高校既要积极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要促进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同时,高校要以深化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在办学投入、质量监控、招生就业等政策上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较少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高校发展决策中往往也处于边缘地带。

1.办学同质化严重

同质化是指高校举办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与过程管理等方面的雷同倾向,集中表现在学科设置上。一项基于全国1166所本科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热门专业的开设比例均超过50%。[2]为获取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不顾原有竞争优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盲目地“求大求全”,跟风模仿普通高教开设热门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或不经论证就开设一些正在被研究型大学逐步淘汰、对学生就业和高校发展无益的专业。这种同质化竞争既存在于学校内部继续教育学院同专业学院之间、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各中心之间,也存在于同类型高校之间或高校同类社会培训机构之间。[3]

2.教育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实际上承担的是新增劳动力的学历补偿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继续教育的学历补偿教育作用逐渐减弱,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边际贡献日益降低,其发展空间逐年萎缩。[4]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丰富生活和提升品位的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以非学历为主的继续教育市场需求正在日益扩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仍着眼于低层次的学历补偿教育,尚未意识到非学历教育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和“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教育结构已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能满足人才强国的现实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普遍依赖于其所属大学的品牌、机构、师资、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大多仿照普通高教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少根据成人学生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来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甚至照搬普通高教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较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能力薄弱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又一弊病。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多偏重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现场观摩、动手实验等实践环节设计较少,学生缺少直接面向市场、接触行业或进入企业的机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此外,我国缺少统一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难以服务“以质图强”的继续教育新常态。

4.管理模式较僵化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大多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新常态。第一,人事、财务等权限的制约和“重计划、轻市场”管理政策导向,严重束缚了专业学院的继续教育办学积极性。一些紧跟市场需求的优质非学历项目由于在审批、实施等环节的资金缺口,启动周期被拖长,因错失时机而丧失市场竞争力。第二,继续教育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兼具办学和管理双重功能,然而其管理内容在新常态下变得错综复杂,常常出现管理权责不明晰的现象。第三,缺少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或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专业学院不愿举办、专业教师不愿参与继续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

5.办学资源较薄弱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尚未被纳入国家投资体系,在办学经费投入上缺少明确的标准和渠道,加之学费标准较低,造成办学经费短缺,导致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薄弱,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流通渠道,校外丰富的办学资源被闲置,也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匮乏。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一块“准市场化”的领域,其发展与经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资源往往还是依赖于原有的计划性投入,较少主动向校外开发资源。“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高校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常态。

三、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新常态不仅是一种发展现象,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高校继续教育也要顺应时势,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

1.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把“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提出要“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拉动学校发展的“第三辆马车”。高校还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把非学历继续教育从原先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主动适应和全面服务社会经济新常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常态下,高校要不断拓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乡村、学习型社区等办学空间,[5]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开放灵活的非学历教育。第一,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职工教育内容不再只是技能技术的补充,更要有高层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指导。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分析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注重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实施制度化的管理,推行市场化的营销,实现教学资源互补。[6]第二,加强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成功经验,树立“精英式培养与大众化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既有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开展的高层次培训,传播前沿科技成果,分享先进管理经验,又有面向普通社会公众开设的丰富多样的实用性培训,如文学写作、摄影绘画、服装设计等兴趣类、技能类的课程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其次,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培养在职硕士、博士,另一方面,对短期培训结业者授予结业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以互通学分有效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构建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积极支持老年教育新发展。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提出要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教育部联合中组部等部门启动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可见,老年教育必将成为新常态下继续教育的又一增长点。普通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老年继续教育的新型模式和优质项目,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新常态。

2.突出办学特色,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

人才培养的生命在质量,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品牌。高品质、特色化的品牌战略是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要努力将自身的文化传统、精神风尚、办学特色贯穿到继续教育的始终,形成有特色、有生命的继续教育品牌。如浙江大学积极实施以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端培训发展计划,紧紧围绕“创新能力”培训主题,重点发展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的高端培训,已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新常态、信息技术新发展和继续教育新趋势,不断强化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依托自身优势,凝练学科,研发出多样化、特色鲜明的精品继续教育课程,将培训项目做精做强;在课程设置、项目设计、授课内容方面要更加强调专业发展,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培训的实效性;重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个结构合理、重实践、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源库,一支注重制度规范、既懂教育规律又懂项目运营的现代管理队伍,和一个善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牌推广的营销团队。通过特色品牌、优质课程、及时反馈和人性化服务,使学员获得高水平的用户体验,以质量和诚信打造和维护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与声誉。为适应新常态,高校必须着力设计、开发和推广一批基于市场变化、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独具特色的培训项目。一是要优化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环境。高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公司的有效沟通,联合招生中介、出版商、技术服务平台运营商等上下游服务机构,以信息化创新继续教育,积极服务新业态。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除联合教育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外,高校既要通过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实施质量审核和评估,又要接受行业协会、客户企业、专业认证机构和社会各界的质量评估和监督。三是要根据客户公司需求,开展定制式的企业内训、团队管理培训、工程技术培训、远程培训等优质项目,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客户公司的发展,帮助员工更新知识、适应岗位、提升能力。

3.融合各方资源,协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目前,国家已成立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旨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城市、大学、行业、企业间的继续教育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校际合作方面,高校要明确自身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和优势,积极与同类型高校、职业技术院校、老年大学等开展多层面、多类型的合作,如互聘教师、互认学分、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合作方面,高校要积极构建和维护同相关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方在招生、师资、课程、教学、实践、服务、品牌、市场、技术支撑等方面资源的融合。就高校而言,既获得了长期的资金支持,抓住了稳定的生源,又强化了师资力量,扩展了实习基地,切实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还可借鉴国外大学继续教育开发大客户群、开拓继续教育市场的重要策略———会员公司协议制度。高校向签约的会员公司的在职员工提供领导、管理以及专业领域的培训,并提供学分课程、在职硕士或博士计划、旁听生项目等专属项目。斯坦福大学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与128号公路沿线高科技公司都是通过这一制度来巩固“大学—产业”合作模式,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国际化办学是经济全球化新常态下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扩展办学空间的又一重要路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经营理念,认真研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措施,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开发面向市场的国际化项目,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生态、网络学习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必须顺势而为,创新政策制定和教学管理方式,以满足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高校要实施基于大数据的战略转型,[7]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及分析学校多年来在继续教育的生源、师资、资金、课程、合作单位等相关数据,为学校在新常态下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管理服务、合作模式等决策构建数据生态,以保证继续教育政策规划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一场“网络化变革”。针对继续教育生源广泛复杂、学习周期较短、学习诉求差异较大等特性,高校要积极探索灵活的授课方式和弹性的管理手段。在传统函授的同时,高校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如在线视频课程、网络会议课程,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此外,高校还要协同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探索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以继续教育学分为纽带,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服务学习型社会新常态,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10(2).

[2]陈龙,方丽,颜海波.本科院校同质化发展的归因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44—48.

[3]王慧芳.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72—73.

[4]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

[5]刘建同.服务好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常态[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5—7.

[6]张守勤,夏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22.

[7]孙黎明.中国梦与大学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2015,(8):25—28.

作者:甄月桥 沈婷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

第三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同时对人才培养工作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文章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首先归纳梳理了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原因,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不力

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协调各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持续发力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将各种优势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当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做好全员动员和参与工作,整体性的计划纲领也存在缺位现象[1]。更严重的是继续教育中没有实现差异化教育,即对所有的教师采取一种教学大纲,教师无论素质高低,专业知识背景如何,以及工作能力如何,都参加一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继续教育的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性规划不足。

2.忽视教师继续教育不同需求

这一点不足与上文所述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对差异化的忽视。教师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继续教育工作只有满足了这种差异,才能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在教师素质提升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就这方面的工作来说,高校并没有满足所有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不同之处。甚至大部分教师的教育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笔者开展的一次小型调查中的结果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被访问的125名高校教师中,有45.6%的教师表示他们参加的继续教育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实际学习内容并不是他们真正需求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说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还没有更加具体的针对教师的教育需求开展。

3.高校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对其做出权威性指导,首先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机制应当涉及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的选拔,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安排,继续教育定期开展的时间设置,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考核等工作应当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制度体系。在这方面,高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成功的道路,继续教育制度在各大高校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时间问题,继续教育都是统一安排时间,无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与否,一旦参加继续教育,就要自己想办法调整时间,配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这种教学安排使得教师在教学与培训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很多教师不得不忍痛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教学任务。这样,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但是由于机制的不科学,开展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

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深刻。没有结合教育发展大势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我们要想保持与时代步伐发展的一致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理念[2]。继续学习不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对个人发展的规划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争先进、晋职称、涨工资、增加收入上,而对继续教育、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导致他们在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政策环境方面的原因

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为提升高校建设速度和发展质量对高校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学历文凭做出了具体设置,要求科研型高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文凭的教师比例应当达到80%,一般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者要达到60%。这一要求对于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我国高校建设速度惊人,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的十几年工作的影响,一些高校是由原来的高职改制而来,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规划目标,他们不得不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这成为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力。动机不纯也就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意义。

3.高校方面的原因

上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整体规划不力等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描述。造成这些不足之处的主体都是高校,高校要么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和力度改革这些现状和要求。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经费紧张和师资存量不足。当前,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些高校领导人一直在向社会发出声音,高校经费紧张影响这样、那样的发展。因此,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也受到经费紧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继续教育的场所、设备、教职人员等资源的筹备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对于正在建设时期的高校来说,他们拿不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在这些方面。即使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实力和精力完成这项工作。

三、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1.教师自身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每一个人都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才能保证自身的知识结构永不落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尤其要重视终身学习在自身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是仅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还不能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风气。为此,高校引导在调动、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3]。激发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之举就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对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介绍,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动态。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教师分析个人现状与先进理念和技术存在的巨大差距。从横向来看,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他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从纵向分析来看,教师以往的知识储备与现在的知识储备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确实异常迅猛。高校应当对教师个人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的理论结果,促使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注重需求分析,构建多元化模式

正如上文所说,教师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是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归类。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就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优势[4],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学科理论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就应当侧重于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在保持理论优势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强实践经验。这对他们的教学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当在具体分析他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3.整合协调校内资源,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内部学科林立、资源丰富。整合内部资源实施教师继续教育不但有利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有利于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整合这些资源优势需要高校做出统一的计划安排指导。高校教务部门应当出面协调这些教育资源,建立一个教师内部继续教育的平台,而且在课时安排上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考虑教师个人时间设置的特点。而对于那些对学科内部理论知识有更高需求的教师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保证他们到更高层次的部门或者其他教科研组织中学习新知识。整合校内资源,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谭希培.深化软件技术实践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计算机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张典兵.20世纪西方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3]孙瑛,艾昌清.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

[4]刘香东.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0(7).

作者:辛丹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继续教育探析(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xjylw/69793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