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育本质的批判与反思范文

德育本质的批判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2-07-02 10:17:48

德育本质的批判与反思

进入90年代,德育学界开始独立地展开对本质问题集中讨论,人们能够在依然存留着着政治术语和领袖言论的词句中体会学者们对德育本质问题的新的反思和探索。这一思考,是从概念本身的思考为开始的。学者们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了剥离性的区分,认为“德育的概念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还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是大德与小德的统一体,”随着思考的继续,德育概念的外延被进一步细分,“同‘智育’、‘体育’并列的‘德育’,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它的研究对象,就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有的研究则进一步做了阐释:“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明确地提出了德育本质问题的文本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版的《德育学》一书:“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品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这10年对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有如下的特点:(1)学者们对德育本质的问题意识还没有明确,很少有人直接对德育本质问题提出见解,即便有人提到了这一概念,也只是把个人对德育活动的描述充当了德育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的德育理论仍停留在破坏后的重建初期,学者们还没有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2)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与中异化的德育作一种切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口号响彻在德育界,正是因为这种科学化的强烈愿望,重新诠释定义便成为人们重新理解德育本质的科学方法。(3)学者们都注意并辨别了德育概念的广延性,彻底摒弃了中将德育与政治教育相等同而窄化概念做法。但也应该看到的是,中的僭越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这个时期对德育本质的理解仍然带有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工具论倾向。

深思后的争论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

这一阶段,从文化更新的角度来讲,鲁洁教授提出了“德育的本质在于超越”的命题是学理上一次划时代的突破。她认为道德是人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实是与应是的矛盾运动,从而不断推动人向着至善的方向前进。道德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德育本质的超越性。超越论的提出,从哲学层面而非技术层面对我国历经千年的适应论思想进行了批判,在当时教(德)育学界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围绕这一命题,众多学者参与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指出德育对对象的肯定(适应)是作为超越的环节而出现的,肯定是为了否定、适应是为了超越,超越论是对主体人的一种肯定。有的学者认为,道德和德育的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对德育本质是规范还是创新表征着传统与现代德育的分野。有的学者则认为讨论德育本质问题应当首先厘清本质与本原两个范畴的不同。适应论指向的是德育的本原问题,而超越论则谈论的是德育的本质问题。这一阶段,超越论的提出及其所引发的争论,可以视为德育本质问题研究甚至整个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1)它的提出标志德育本质问题研究彻底摒弃“左”的政治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开始按照学术规范展开研究,为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注入了应有的学理的逻辑,并改变了以往研究在工具论指导下的经验范式,代之以思辨研究的范式,可以说实现了德育理论研究思想上的一次大革命,为后续研究者打开了一扇思想驰骋的大门。(2)超越论将对德育本质的追问与人的发展关联了起来,它的立论核心是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这与以前对德育本质的理解中让人去适应实体化、拟人化的“社会”而工具化人的传统大相庭径。应当是这一问题的研究转向的标志性开始。同时,鲁洁教授在论证中所引的经典作家论述,突破了日丹洛夫式的理解,而以“回到马克思”的态度对其做了重新诠释。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为德育学界的学者们坚持真理,不教条、不迷信的学术态度做出了表率。(3)超越论所引发的论争,激活了德育学界对包括德育本质问题在内的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度思考,产生了德育学界很难得见到的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现象,各种观点得以展现而相互借鉴和吸收,从这个角度而言,其意义可能比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对于学科发展和建设作用还要深远。(4)把德育本质做出适应与超越的二元划分,其实质是从德育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德育本质的,所以说,当时的学界研究视野与视角仍然比较单一,还不能从更广域的角度来展开。

走向多维视角的阶段(21世纪初期—现在)

进入21世纪,德育本质的研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进了最近的10多年,也迎来了德育本质问题研究更加开放、更加多元,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学者们从各种学科视角、各种研究方法出发对德育本质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探究。有的学者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德育是在遗传系统、环境系统、文化社会和脑系统四个系统间相互作用和干预的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由此得出了“德育本质中的适应本质与超越本质是统一的都指向于培养完整人。”有的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从哲学、逻辑学、词源学、语义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德育本质进行了解析,认为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有的学者从哲学价值论的视角出发来研究,认为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还有的学者引入了现象学的视角和方法,扬弃了黑格尔式的哲学思辨方式,直观当下的德育情境、关注日常生活经验、直接面对各种德育关系,体验德育事实,从而“回到实事本身”。由此得出德育本质是参与德育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有的学者则直接对德育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进行批判和反思,他们认为为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而去找寻人、思想道德及其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期望实现对人进行一劳永逸的把握,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隔离性和凝固性,在实践中阻碍着德育和育德的两方面发展。因此,只有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向,由实践思维代替本质主义思维、用德育叙事代替宏大叙事才是德育的新出路。

这一时期,各种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表征着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些研究有如下特点:(1)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西方前沿理论成果不断被引入、多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变得视域广阔,这反映了最近十多年来德育学者们学术视野不断拓展,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步伐在不断加快。(2)哲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宏大叙事的式微,极大的影响着德育学界的思维方式。学者们开始把目光由形而上学转向情境叙事,不再关注整体性的、中心化的本质推演,“问题”意识开始当阳称尊。这反映了德育研究开始与世界同步与接轨。

罗素曾说过“本质这一概念是自亚里士多德以后直迄近代的各家哲学里的一个核心部分,但我的意见则认为它是一种糊涂不堪的概念。”因而,站在整个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对本质和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会随着人的差异和时代的流变,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可以预期的是,当前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将更加多元、更加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一问题没有绝对的定论,这正是人文学科问题研究所应有的现象。(本文作者:戴迎峰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德育本质的批判与反思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xdylw/62187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