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议影视资料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范文

小议影视资料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2-06-05 10:56:13

小议影视资料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影视作品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随影视人物的悲欢离合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变化。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所创设的这种环境。通过体验式教学法,使受教育者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从情感上接受社会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比如,在放映《地道战》《建党伟业》《士兵突击》《家有儿女》《喜玛拉雅》等影视片之后。从学生的情绪表现以及观后感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及心灵震撼。

当今高校德育脱离了生活。具体说来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德育工作中,有些教师把它封闭在课堂之中、课本之中。这样德育的过程就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高尚的道德就成了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德育工作也就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成为与生活疏离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德育的榜样远离学生的生活。比如,现在高校还主要把刘胡兰、、等英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但是,这些英雄人物距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很难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然而,优秀的影视作品有许多来源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取材于大学生自身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作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向人们昭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这些影视作品,让大学生感受到道德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道德最终是要付诸于实践,转化成我们切实的行动的。比如,在播放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时,引发了他们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思考,在播放微电影《归乡》时,他们认识到伟大人物的平凡,平凡人物的伟大。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师是道德中的权威,学生只是道德的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接受、服从教师的观点。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无主动性可言。但是,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外在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如今,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90后”有不同于“80后”的新特点。他们既具有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的特点,同时又是个性张扬,乐于表现,喜欢接触新事物,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的一代。他们不仅对影视不陌生,甚至还把影视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把影视作品引入德育中,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德育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主动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对于教师播放影视作品持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看待,把它看成教学的一部分。有些学生更关注的是影视作品里的明星,关注其趣味性,只是把它当成德育教育的一个调剂品。甚至有些教师把播放影视作品当成填补课时空白的方法,从而消弱影视作品的教育性。这样就违背了把影视引入高校德育的初衷,使放映影视作品成为枯燥的德育教育中的一种休闲方式。把影视资料引入到高校德育中会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影视辅助教学中的问题,以确保它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在影视作品选择上,注意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品德达到预期目的。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对整个德育工作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因此,作为德育教学素材的影视作品要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首先,我们选取的影视作品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现在影视作品的题材非常丰富,按类型分有爱情、动作、伦理、战争、历史、纪录、科幻、惊悚、喜剧、动画和古装等,按影视作品的制作地又分为大陆、香港、欧美等。而且,在香港以及西方国家还把影视作品划分为不同级别,例如,在香港分为第Ⅰ级、第Ⅱ级、第ⅡB级、第Ⅲ级。因此,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围绕德育目标审慎选择,避免使用那些言语粗俗、充斥着暴力凶杀的作品,避免颓废、消极、负面的东西影响学生。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应该具有曲折的情节和唯美的画面、配乐,还应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其次,影视作品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一方面是针对德育的教育内容而言的,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学生们的兴趣牵强附会,放映与教育内容不相关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是指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而言的,我们要播放一些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契合的,大学生容易理解的影视作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实现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二)在影视资料放映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他们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思想理论还不成熟,不能自然地把影视资料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提高、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理解影视资料背后的教育意义。因此,当有些高校教师在单纯的放映影视资料时,学生更多的是看影视资料中的热闹。以《建党伟业》为例,有些学生欣赏完影片,谈论更多的是有哪些明星参演,他们表现如何,缺乏对影片深层次的思考。实际上,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高校老师应该把播放影视作品与分析讲解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其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播放影视作品前,高校教师要经过精心设计。影视资料只有经过教师精心的设计之后,才会成为真正的高校的德育素材。第一,对影视作品进行剪辑。现在的影视作品时间都比较长,而且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在使用影视资料之前,要根据高校的德育目标进行剪辑,以免影视资料中的其他内容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德育的效果。第二,设计影视资料播放的时机、场合。如果放映时机、场合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学期开始、中间,学生时间比较充裕时放映,这既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同时还可以为我们个体道德修养提供指导;当学生遇到相应的道德困惑不知如何抉择时,引导他们通过影视资料寻找答案。2.影视资料的播放要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理解影视资料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只要使用了影视资料,就是进行了德育的创新。因而在教育中没有注意把与影视资料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过分依赖影视资料,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是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影视资料的功能。因此,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引领者,要对影视资料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影视作品的认识。在播放前,教师可以围绕德育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促使他们边观看边思考;在播放后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或讨论,最后作出必要的总结。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影视资料给我们提供的就是一种感性认识,它可以将使抽象的德育理论生动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具体化、生活化,便于学生们应用。但是感性认识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教师的讲解可以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三)把影视资料引入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因此,把影视资料引入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和影视资料中的信息;应根据德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影视资料进行设计,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德育规律;不能简单的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的情感交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提高道德水平,加强道德修养。影视资料所起的作用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它能使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使静态的德育内容变为动态的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丰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但是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影视资料与其他德育资源一样,是教学的资源和工具之一,任务是辅助教师教学,促进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应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辅助性原则,不能把影视资料当成唯一性的德育资源,完全的抛弃报纸、书籍等传统的德育资源。(本文作者:李朝运、胡平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议影视资料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xdylw/6200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