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U-S模式的思考范文

教师教育U-S模式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2-05 10:57:35

教师教育U-S模式的思考

大学与中小学(U-S)合作已成为教师教育的一种世界性趋势,并逐渐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争相借鉴与探讨的主要模式。但是在借鉴、模仿、运用的同时如何厘清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如何认识U-S模式的共赢效用及其间的公平性问题,将有助于深化促进合作双方对该模式的理性认识,提升合作质量。

一、对U-S合作关系的“应然”思考

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合作”关系是U-S模式的核心特征,也是其实现教师教育开放化、一体化、合作化的关键点。惟有建立这种协作、合作关系,才能在“象牙塔”和“教育实践一线”间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鉴于合作动机、角色关系、责任界定、工作重心、运作过程等要素,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合作深度。吴康宁教授依据9项要素,将U-S合作分为三种类型(表1):[1]根据吴康宁教授的划分,笔者认为我国U-S模式的实践尚滞留在浅层的形式上,即“利益联合型”,US双方的合作并没有脱离形式化、热闹化、功利化、泡沫化的弊端。以漂亮的口号、热闹的活动场面、政绩化的经验介绍来造就一个“伙伴合作”的虚假繁荣,是目前U-S合作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停留于表面文章的“利益”型合作绝对无法承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重任。分析其中原由,合作双方利益驱使的动机、“伙伴关系”内涵厘定不清,合作目的不明确是其主要原因。要推动U-S“伙伴合作”走向深入、可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倚相生的学习共同体,“文化融合型”关系是其应然之路。“文化融合”并非简单地认定大学是开放、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小学文化是文化封闭、保守的堡垒,而是指“合作双方经过文化上的碰撞与主动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创生出一种能够高效率推动双方合作、高质量促进双方发展的新文化”。[1]这种新文化弥散、渗透于双方合作的各个层面,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相互依存与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思想与行动的相互启迪、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创生以及多元多样的方式方法。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互动,创生出一种相倚相生、理解宽容、共创共荣的文化氛围。

二、对U-S模式“合法性不公平”的思考

就目前教师教育U-S模式的改革实践而言,U方典范均处在经济与文化相对繁荣与开放的“优势”城市,S方基本上也都为所辖地区的优质校或示范校,具有相对良好的师资环境与硬件支持。就合作中的S而言,其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合作大学的引领与帮助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得到应有的促进;而于合作S而言,与中小学的合作拓展了其开展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提升了高校教育研究的实践针对性;就US双方而言,合作提高了声誉与成绩,于是,原本的“强者”愈加强大,而原本就薄弱的高校与中小学却未能得到U-S合作关照与带动。于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新的教育不公平以“合法性”的姿态产生。我国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问题严重,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2]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技能偏弱等现象困扰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倘若教师教育改革的U-S模式继续坚持“强-强”合作逻辑思维,着重培育、强化适合城市学生的教师,那将会拉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加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被边缘化的尴尬状态,在原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城乡差距之间引发更大的不公平,极大地影响我国素质教育整体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拓宽U-S模式的实践视域,关注大学与农村中小学的合作,针对农村的实际和需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切实实现教育公平。否则这种“合法性的不公平”将会成为中国教育,乃至人口素质畸形发展背后的隐形“推手”。

三、对职前教师教育缺失的思考

教师教育U-S模式的产生最初起源于改进职前教师质量问题,其根本特征就是以U-S合作培养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开放化的培养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连接职前与职后的教师教育,实现终身化、一体化和专业化”。[3]综观我国的U-S合作项目,大部分定位于S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具体途径多为高校专家通过在中小学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开展科研能力培训等方式,U方俨然成为U-S模式的主角与主导。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阶段,对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生涯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困扰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准教师”的教育实习一般采用毕业前一次性完成的形式(一般为6-8周)来完成,且重视教学性工作实习,忽视非教学性工作实习;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课堂教学实习,忽视课外环节实习。[4]又由于诸多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准教师”的职前实习成为形式过场,使得其从教技能、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均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指导,大大降低其教育教学能力,延长了入职适应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只有让师范生参与到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才能使他们对所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进行实践和反思。在与学生及学校生活的真实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其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U-S模式中怎样针对教育现实,将“准教师”的培养和实际的中小学场景有效对接起来,全面和谐地提升其实践能力是U-S模式的应有之义。

四、对教师专业发展“同步”性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U-S模式的实践中,U方以绝对的权威、优势、地位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甚至居于“立法者”地位。人们惯常观念中,大学人员因其“知识身份”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指导者”、“话语权威者”的思维定势,使大家在探讨、研究、实践U-S模式时,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光与焦点聚集于S方。而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却理所当然地“逃逸”在U-S模式的关注点之外。笔者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与担忧:目前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这种大学强势的“实然”状况是否就意味着其“必然”或“应然”的先进与优越呢?大学教师就不需要专业发展了吗?U-S模式中的“平等”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层面是否成就了真正的“平等”?这种“倾斜”式教师专业发展能否推动教师教育整体、全面的发展?在理论的高度、深度、广度上,大学教师因其职业视域与特点而可能会高于中小学教师,但就教育教学的实践而言,就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来自大学的教师,甚至是专家或许应该向中小学教师请教与学习。U-S合作既然是要促成大学与中小学“学习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这种“共同体”就必然地包含着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同步”地进行专业发展的诉求。同时,大学教师也只有将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好了,才能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就目前大家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实施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现状而言,主要的观点与论述都集中在如何使中小学教师在大学教师的引领与帮助下进行专业成长,鲜见有就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相关讨论的研究。笔者以为,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功能与内容不同,因而在引领、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这个问题上,其专业成长的内容必然不同于中小学教师。鉴于目前U-S模式健康发展的需要及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时”、“同步”性成长,笔者建设性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议大学教师补足有关中小学教育实践特性的知识。比如中小学工作开展的一般程序、工作机制、组织架构、工作内容、教师文化等等,使大学教师在熟悉中小学实际生活的状态下走入中小学的实践一线,必将有助于双方合作的顺利开展;(2)提升与中小学教师的对话、沟通能力。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需要两者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内容的探讨与协作,因此,与中小学教师进行对话与沟通是大学与小学“伙伴合作”成立的首要前提。进入中小学开展合作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倾听、理解、对话、沟通的能力,才能使中小学教师去除“隔膜”,将真实的问题展现出来,以推进合作有效开展;(3)建议大学教师广泛理解中小学学科课程知识。众多的U-S合作通常都采用大学教师基于合作项目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引领与帮助的方式。但从进入中小学的人员构成上来看,以教育理论专家为多,而关乎中小学具体课程的大学教师很少。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泛”理论针对“具体”课程适应性的矛盾问题,如何在中小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的指导就成为大学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大学教师应当对中小学的课程特点、课程知识进行广泛的了解与学习,以此推动合作的切实性与有效性。

作者:杨建军 胡蓉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师教育U-S模式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sjylw/6833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