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的探微范文

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的探微范文

时间:2022-01-12 11:30:45

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的探微

一、通识教育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角色

(一)通识教育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青睐的专业教育适应了“高效率地培养教师”的市场需求,缓解了一度出现的师资短缺问题,但从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战略及学生一生的发展规划看来,追求教师质量已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更为迫切的问题。职前教师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趣味爱好、判断、想象力等,而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应该是大学的唯一的任务。为满足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教师”的要求,重视通识教育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已迫在眉睫。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通识教育正要突出最基本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变的东西,而不是跟在“大爆炸”的知识后面追新逐异。通识教育能颐养性情,这是任何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师范生“过弱的文化底子、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等问题,值得深思”。职前教师教育的学生在校时自己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面对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小学生,其主要任务仍旧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更加重要。在社会过度功利化、个人过度工具化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浪潮中,追求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重视教师职业专业性的同时,忽视了通识教育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为固步自封。通识教育不能仅仅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更不能成为副科,而应上升为一种理想,统率并贯穿于职前教师教育的始末。

(二)通识教育是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和谐。教师的眼界、人生境界、人生体验以及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理解决定了其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专业的或非专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有赖于教师宽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独到的个人修养,通识教育即是教师具备与完善这些优良素质的必由之路。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而言,通识教育同样也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基质与触媒。因此,通识教育是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专业化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特点,专业素质也是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按照社会分工及其影响下的学科专业发展情况,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的发展,学科分化与学科整合已成为必然。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已不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跨学科的。要对交叉学科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必须具备宽厚的文化基础、跨学科的知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而这些素质的具备必须借助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只有将专业教育建立在宽广的通识教育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通识教育是新课程师资需求的有力回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文简称“新课改”)作为一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实施且已取得成效。新课程强调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原则建构新的课程结构,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是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而是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双向交互过程,是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新课改对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职前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既学有专长又有广泛涉猎、既专精又博览的通才型、通识型人才教师已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适应新课改师资需求的关键。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新型师资是当前职前教师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识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提倡问题课程、讨论课程,要求学生训练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学会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方法。只有将职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在宽厚的通识教育基础上,才能找到改善教师素质的可能性。通过上述的讨论不难发现,通识教育已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适应新课改师资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石。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人成长与发展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要求处于教师培养阶段的师范生不仅要掌握专精的专业教育,还要求师范生掌握广博宽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在一些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思想中已是根深蒂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很难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更何谈通识教育的高效实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对象,处于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师范生因其职业指向的特殊性,其全面发展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显得更为迫切。高师院校只有通过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完善现有的仅注重专业教育的学校制度,成立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望把师范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人格又有公共关怀、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既有知识能力又有综合素质、通识与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二)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导师型的复合型教师,强调学习是教师丰富知识储备的源头,研究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导师是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标准。教师这些素质的具备并非仅靠专业教育就可以完成,通识教育在该方面能起到有效的作用。通识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作为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高师院校,其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强调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和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培养相结合;侧重于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与对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对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相结合;对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相结合。

(三)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没有做到对时代需求、社会形势需求和学生素质状况进行仔细的调查分析,迁就学校现有条件进行拼凑,以致这类课程总体上显得纷乱无章、结构混乱,缺乏有效“顶层设计”。通识教育不应该成为“大杂烩”,而应该是在有限学分和时间的限制下,精心设计几门少而精的“共同核心课程”,以纲带目形成配套课程,而不是泛滥成灾地弄一大堆泛泛的“概论”式选修课。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应涵盖主要的学科领域,并照顾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同时调整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平衡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分配。不仅要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分配合理,而且要探索和积极开发能够体现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校本通识课程。当然,在这里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经验,做到“中西合璧”。

(四)选调高素质师资队伍通识教育要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教学行为和角色定位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转变。由于我国高师院校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模式,教师也都处于适应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并缺乏进行通识教育所应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积极鼓励并合理调整水平高、资历深、才德兼备的教师参加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给予教师相应的荣誉称号,并给予适当资金资助;提供充分的进修提升机会,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同时,也须对教师情况采取科学化的评价方式,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情况的有效反馈信息。此外,还可以外聘优秀教师跨校开课,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大有裨益。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师范生的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并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此,可以尝试建设和丰富校园非专门化的教育形式,让不同专业、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交叉居住;在大学图书馆中专门开设通识教育的分馆,集中陈列适合广大学生阅读的通识教育图书,为师范生提供一个通识教育课程自主研修的阵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科技及艺术等活动;成立有利于实施通识教育的学生社团,完善校园各种活动的评价机制及奖励措施等。

总之,通识教育是我国高师院校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高师院校必须认真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理念,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选调高素质师资队伍,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通识教育的高效实施。

作者:马骋张雳蒋连发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的探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sjylw/63642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