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途径范文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途径范文

时间:2022-04-01 09:31:28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针对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短板和不足,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适切性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守望教育》一书或许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问题具有启发意义。首先,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政策和经济的倾斜;其次,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最后,农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认同感。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切性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投入;需要关注农村教师群体,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要开发和利用适合农村学生群体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农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切性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教育的思想论著,全书充满哲理和智慧。凭借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关照,基于对现实的教育和现实中人的命运关怀,作者怀着深切的人文忧思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质疑、追问和探索,对各种教育问题给予理性的批评和必要的反思,其中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探究尤有价值。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该书中的第一辑,涉及农村的课程设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通过阅读该书,笔者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适切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注重农村教育和农村需要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21世纪前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宏伟蓝图。自此,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以上政策的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按道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事实上,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结果并不理想。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政策和经济的倾斜

摆在农村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是缺乏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80%,农村的发展要依靠人才的发展,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重头戏,可是国家政策和经济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在教育财政尤其是地方教育财政投入中比例不高,部分偏远农村甚至没办法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起来困难重重。而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农村教育成为城市教育的翻版和附属品,这种缺乏创新、盲目照搬城市经验的做法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适合发达城市的课程改革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农村,而没有把握农村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导致国家投入的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用在刀刃上。

(二)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项201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46.3%。但是,农村教师群体面对的是数量远远大于城市的学生群体。大班额现象在农村早已是屡见不鲜。农村教师除要应对沉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各项关于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学习形同虚设。再加上农村教师准入要求低于城市,教师流动性大,这造成农村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很多老年教师缺乏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甚至不愿改变传统的“权威型”教师形象。但更多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课程改革只是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三)农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认同感

显然,关注农村教育并不能单纯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师群体的问题,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设置不只是教材的问题,还包括教育内容和农村教育的现实等一系列问题。正如刘铁芳所言,纵观所有教材,涉及农村内容的少之又少,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城市取向”,农村学生对城市课程内容从一开始便是陌生的、不认同的。但是,农村教育长期被这种强势的价值主导,农村地区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在“城市取向”下完全不具有价值优势。而“城市取向”价值同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使农村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渐背离自己的世界,最后产生一种难以排解的自卑情绪。结合上述理由可以看出,在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中,农村并没有彰显其被期待的明显的变化,农村教师和学生在改革中的“集体失语”更像是来自教育的一句哀叹。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切性的建议

针对以上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切性的问题,刘铁芳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但他在书中给靳晓燕的答信中提到一些个人的看法,如改善农村硬件设施建设,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建立城乡沟通的有效机制等。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笔者将结合书中内容给出一些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投入

近几年,国家很多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投入都向农村倾斜,但因为农村的发展基础、文化土壤等问题,很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好。增加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投入要求国家更重视农村教育问题,不仅要在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或者提出相应的政策上下功夫,还要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地解决这些阻碍教育发展的问题。例如: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该如何解决;适合城市的教育模式如何改革才能适用于农村,或者不同地区的农村是否应该自行发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同样教育影响之下,占劣势地位的农村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与城市教育齐头并进。

(二)关注农村教师群体,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一句话说明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教师这个群体必定是在农村学校这个环境中对农村学生施加影响。农村教师处在农村学校和农村文化的背景下,受到农村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环境不良的影响,很容易丧失教学的信心,而长期浸淫在农村文化的消极因素如懒散、攀比和追求安稳中,容易自我懈怠。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提升农村教师的使命感和自我认知能力,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素养,缩小城乡教师的差别。

(三)开发和利用适合农村学生群体的课程资源

农村文化及其教育资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是优劣参半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城市取向”价值一定凌驾于“农村取向”价值之上,至少从关系上来说,两者是对等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其中的消极因素,学习和传承农村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时,不应该一味追求实施课程的硬件,要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去做。农村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利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不同的内容,如生物课可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地理课可以理解生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语文课或艺术课可以欣赏不同的生态环境。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正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教育虽然面临了无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每一个学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为。”教育的发展进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需要所有的教育者一起坚持、不懈努力,正是这种对于教育的守望给教育者平凡而朴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了一抹亮色。刘铁芳在书中提到,“我们要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4]朱桂琴.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出路[J].教育与职业,2007(8).

[5]刘宗南.60年回眸: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作者:曹慧林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cjylw/7035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