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设计基础教育的感受力研究范文

设计基础教育的感受力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28 04:19:25

设计基础教育的感受力研究

一、感受力的培养要从情感的培养开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进行写生训练时,只会根据肉眼所看到的事物依葫芦画瓢,而不知道该如何思考,甚为茫然。这主要是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主体没有情感的付出,缺乏自我的价值判断,无法从对象的固有形态中解脱出来形成个人的独特感受。相反,积极投入情感的学生往往不会如此,能够从对象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不会事无巨细一概照搬,能做到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相互交融。感受力的强弱与个体的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情感是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大凡有丰富情感的人,对自己周围的一切会表现出细腻的关注和体验。相对来说,注重创造的艺术家的情感丰富而敏感,原因就在于丰富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艺术家对一切非我世界的感受,并且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儿童的语言或者绘画作品会经常向我们展示天真的非凡想象力、创造力。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这些能力反而逐渐丧失了。究其原因,成年人基本上是依据自己的理智认识客观世界,儿童却是用情感认识客观世界。年龄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理智战胜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逐渐丧失,大多数人都向着同一种模式成长、思考问题,少有自我的主观感受,人云亦云,所以就很难发现问题,创造自然就无从谈起了。情感态度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的内涵。广度是指人对非我世界关注的广泛的程度,带着自我独有的一份热情用心体验和感受一切,投入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心人,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漠然处之。正如禅宗所说的以心观物,物无大小。深度是指对某一事物体验感受深入的程度。用情至深,感受才会更多,犹如热恋中的恋人一样,不在其中难解个中滋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习惯于“标签式”的观察模式,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情感,没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不知道如何对客观事物进行取舍,也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其实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到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追求的正是我与非我之关系的至高境界。文人骚客游走于山水之间,只有深情地体验才能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情感是感受的基础,没有情感就很难获得感受,也就没有创造。

二、感受的敏锐性是感受力的重要表现特征

感受的敏锐性指的是个体在捕捉外界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快捷、灵敏、准确的能力,这也是感受力的重要表现特征。感受的敏锐性直接关系到感受的得失,直接影响创造的可能性。大千世界就像一张大网,纷繁复杂,任何事物的发展形成了这张网的经纬线,任意两种事物之间都可能找到交点,即事物相互联系的共同点。从苹果到万有引力,从澡盆到阿基米德定律,甚至从扫把到航天器,等等,很多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之间不合理的关系却经常被诠释得非常合理。我们往往把这些归功于想象力、创造力。然而,试想一下,这种看似不着边际的离奇关系,如果没有敏锐的感受形成想象进而创造的基础,离奇的关系将永远保持在离奇的状态中,而不会成为合理的存在。在设计过程中,感受的敏锐性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都是如此。如,在设计过程中的头脑风暴就要依赖敏锐的感受力。感受的敏锐性与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敏锐性、敏感度通常伴随情感丰富程度的变化而改变。牛顿也曾经说过:“我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的呢?因为我天天都在思考它。”这种持续的思考其实就是情感的投入,犹如沉浸在爱情中的恋人一样,由于情感的深化,对对方的细微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敏感的,也就有了敏锐的爱情感受力。正是因为牛顿的这种情感投入的持续,使得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样一件看似非常平常的事情,也能够被他敏锐地感觉到其中的不寻常。艺术家通常来说都是非常敏感、细腻的,这也是由艺术创造所决定的。艺术追求的是个性化的创造,没有个人敏锐的、独特的感受,是创造不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是创作的基础,一方面灵感的产生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抓住灵感有赖于敏锐的感受力。有时候灵感的闪现是很快的,稍纵即逝,所以要敏锐、准确、迅速地把握它。因此,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的敏锐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短期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达到目的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对某一固定物象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思考,尝试多种表达,寻求不同的表达结果。实际的效应在于打破“标签”的约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的思维呈发散的状态,以便能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感受的独特性决定感受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讲一句话:别人能看到的东西你能看到意义不是很大,你只有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才能真正产生作用。也就是说,感受的独特性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感受的独特性是指打破惯常“标签式”的观察模式,另辟蹊径,独具特色。往往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会别有洞天。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富于创造性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艺术家以独特的眼光从现有的事物中发现新事物存在的可能,是感受独特性的表现。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反对对文艺作品意义的文本阐释,提倡注重以个人的直接感受理解作品,同时也提出了新感受力的概念。尽管她的新感受力概念主要是针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而言,指出要更多地关注对于作品形式的个人直观感受,摆脱内容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削弱。其实,不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不应拘泥于所谓的文本阐释(任何阐释的结果就是标签,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标签的作用),对整个非我世界的感受体验同样需要这种反对阐释的理论。本来每个人因为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价值观的差异,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应是千差万别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千差万别慢慢地趋于同一,个人独特的一面也会慢慢地被消磨掉,创造力也就趋于贫乏。挖掘学生自身独特的个性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是设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结语

设计教育离不开创造力的培养,感受力是创造力的源头。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对感受力的培养应该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感受的敏锐性与独特性等多方面进行,且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难以分割的,是教师在制订教学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教师应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落实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使之真正成为设计的基础,为以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谢军 单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设计基础教育的感受力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cjylw/67646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