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历史教学途径(5篇)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途径(5篇)范文

时间:2022-05-29 10:48:32

高中历史教学途径(5篇)

第一篇:问题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设计既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联系现实生活、角色模拟、文献材料等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问题情境是支架探究教学中“锚式问题”的同义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设计既是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孔子曾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学思结合,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高中学生来说,虽然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新课改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情境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呢?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策略:

1.运用多媒体播放历史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材料等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方法适用于新课导入,即支架探究教学中“锚式问题”的设置,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我在讲《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1929~1933年经济危机》视频,创设问题情境: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果怎么样?救星罗斯福宣称:“如果竞选成功,保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接着向学生抛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民,你会选谁当总统呢?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较为感兴趣,开始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由此导入新课。

2.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历史学习形象化、具体化。历史具有过去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学生才有欲望主动去探究和学习。如我在讲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以时政热点陪同国家主席出访图片为切入点,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到非凡的气质和得体的着装,创设问题情境:在出席不同场合时着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主动进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由此引出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3.采用角色模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到《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15~16世纪的著名航海家,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你的航行路线是怎样的?最后到达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别以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角色讲述航海探险历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通过模拟航海家,不仅了解航海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航海探险历程的艰险,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4.运用历史文献材料或史学界观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述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来理解重难点。如我在讲到《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材料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具体材料如下: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二:“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材料三: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学生通过对以上材料的解读,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关于问题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过于简单,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第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精心挑选情境材料,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分析、逐步解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体现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规律,问题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

作者:周霞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丰富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实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相关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道德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铺垫。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成果,虽然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千篇一律的、过于绚烂的视觉刺激,也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和最初的教学目的,还可能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降低。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合适恰当,无论是丰富多彩的图片,还是内容新奇的视频,都不能过度使用。其次,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用简单展示就能理解的知识,就无须追求使用过多的资源形式来体现,否则,即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无实际意义。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学生可能过多地关注新奇的展示资源,而忽视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反而不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融合历史教学内容时,不能哗众取宠,要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实现与教材内容的真正结合,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师仅仅依靠教材、板书等工具进行语言性表述的教学形式,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也必须有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素养的前提下,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选取相关资料、设计学习过程、制作教学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也会使自身创新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二)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由于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对高中生进行爱国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授《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时,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来分析中国的败因。而课本中的展示材料非常有限,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远远不够,这时候,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有裨益。结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通过展示北洋舰队背水一战而最终覆没,李鸿章为保存实力而妥协退让,使学生愤愤不平的感情油然而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屡战屡败,西方列强屡屡侵犯中国领土、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仅仅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课堂内容进行到这里,学生必然已经深受触动,教师这时候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析回答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当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再是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是师生主动双向互动的过程。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传授历史知识,还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的运用,使历史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因此,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教授《巴黎公社》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歌曲《国际歌》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歌曲播放完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歌曲体现了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环境,以及歌词映射的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历史意义,以及能够给以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带来的经验教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使用幻灯片适时播放图片介绍,同时配以合适独特的点拨文字,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活灵活现。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而学生在教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有助于深刻理解历史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素养信息技术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枯燥无味。丰富的历史图片,结合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师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回答,热烈讨论,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由此,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由被动灌输转换为积极思考。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也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求,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另外,在教材之外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材料,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伴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提取、分析和评价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主动思考,学会了积极合作,其学科基本素养和整体素质也必将大为发展。

三、总结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学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利弊参半。因此,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过度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景荣.浅谈中小学教师创新素质的再提升[J].教育探索,2001(11).

[2]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田雪;韩福松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高中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它融合了知识和实践,在尝试中进步。高中历史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高质量的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及成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就介绍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应用

一、确立可实施的历史研究性

教学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要求教师以真实、尊重的态度来讲授历史课程,通过历史学系,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逐步具备符合历史的逻辑思维,提高自身素养。而大部分的历史课堂中却与这种现象相差甚远,高中课堂中大部分依然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意识方面无法前进,这一现象源于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分数的重视,即教师迫不及待地将教学内容传递,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为了考试时派上用场得到高分,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我国注重前人创造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继承前人得出的结论,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最后将知识化为分数,并且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断定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效果。历史作为古人的生活历程,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了解历史、独立思考历史的能力。这一方法说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历史这门课程本来就只能依靠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可以实践,课堂上也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此外,在这堂课上,教师也很难实现互动性教学,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被调动起来。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历史课中加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近几年,我国在很多教育改革文件中都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多种角度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集主动、乐趣、丰富为一体的过程,摆脱过去单一陈旧的学习方式,可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更是必不可少,学生想要学习到知识,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否则一切学习活动都无法开展。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在自身提高的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主要人物,然后讲解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随后让学生通读教材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过程、主张、结果和影响进行自主理解和分析,这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次在讲课方式上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在讲解“国民政府建立”一课时,可以结合建立的历史背景、当时实行的政策和国内外情形来讲解,结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既对以前的内容进行复习梳理,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了更合理的衔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材内容;最后要与课外知识相连接,教学过程中不少有问题可以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连,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之间的联系,将历史内容现代化,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去解决问题。

三、课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能力

教师课题的选择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所以被视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开阔思维和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知识吸收,形成合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设计课题,将学生带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

1.与教材相连,促进学生理解。首先课题的选择要遵循教材的设定,教材针对性更强,更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教师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步步深入,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最后形成学习能力。有很多教师觉得应该把所有内容都灌输给学生,其实不必如此,教材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好地指点。比如书中的学习延伸部分,就可以在实际内容中开展调整,设计出相关的课题,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教材中的资料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再去学习教材的具体内容。此时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感受是深刻的,也能体会到一些价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学习中的难点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是学生的认知更为深厚,同时也帮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

2.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无法复制性,教师所讲、学生所学也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历史内容,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需要关注当下的事件,相反的,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当下。我们对于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再犯下历史中的错误,要在历史的学习中对当今进行审视。所以在课题设定时,要紧紧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思考,实现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与沟通。即使学生的观点并不成熟,但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辅助学生走向成熟,变得更有远见。此外,日常生活也很重要,将历史论点生活化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我们身边的历史”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思考,探究历史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要求首先,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提升自身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被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知识,这样的成果必然让他们牢记于心;其次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讲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实无限的,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内容,再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不断探索挖掘更多有异于自己学习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最后,学生要结合自身条件,和老师建立良好的配合,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在放松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可以使知识点更加深刻,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有一定的运用,长期下来学生还会形成同样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用的。

五、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性学习所体现出来的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渠道,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导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一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4(31).

[2]潘静.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30).

[3]刘大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9).

作者:李佩杏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探究

摘要:高中历史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是非常多的,而且课程的安排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课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才能保证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是有一定的衔接的,而且有关人员进行编写教材的时候,对于历史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将历史知识衔接在一起。文章主要是分析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体系,希望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

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且在整个高中教育阶段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对古代知识和现代知识有一个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了解过去的知识,对过去的历史有更深层次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要想掌握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取得良好的历史成绩,就需要对整个历史内容进行理解。本文对于高中历史,展开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完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一、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系的完善,一定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进行。因为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不一致,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手段,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有一个平衡点。教师要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阶段与初中课程衔接在一起。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术化情况非常明显,教学存在的弊端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善,才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编制人员要打破以往历史学科编制存在的弊端,突破历史学科编制的内容。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都是以具体的模块分析的内容,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结合中外知识等内容成为体系。从一定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结构也有自身的优势,在表现内容上,对这事处理更加灵活,而且专题性质具有包容性的表达更为突出,知识选择上所产生的个性化比较明显,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知识系统分离,专业化教学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编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并且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降低历史教学的专业化,让历史的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相联系。

二、如何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

(一)优化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体系

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从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历史教学体系。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也就是说需要包含至少三个必修模块,因此,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在模块之间要建立一定的联系。必修课的三个模块是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分别分类的。具体的古今中外知识理论体系建设中,必须要具体设置并且加强三个方面的联系,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政治和经济中加强联系,必修一中,根据当今世界政治化格局有效地进行联系。在必修二当中是实际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具有某种联系。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的内容,有效把握在必修科目中历史教学的归纳和总结,使得模块之间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历史教学传达出不一样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形式的历史文化,有效进行结合,为学生传达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继承创新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教学标准

在大多数历史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说明在现代社会历史教学内容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历史的自身优势本身存在一定的借鉴价值,在教学结构设置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当前历史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弊端,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专题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进行中外历史的专题教学,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结构内容,还为历史教学内容创造了新颖的模式。例如将民族、国家进行一个归纳,也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归纳,这样可以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进行分析历史阅读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情况,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

(三)加强模块整合现阶段

根据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的一些实际的课程标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教育工作者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引进先进的教学观念,推动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高中历史文化的整合,降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难度,缩小知识的范围,增大历史教学视野。要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将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才能够促进历史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国内外历史文化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也会提高。教学工作者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从整体上研究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一定要从差别对待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历史事件,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对于高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全方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帮助。要想让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的认可,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体系的内容,不断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历史知识,对高中历史教学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历史学科模块的总结,使得历史事件是由推理得出来的,加深历史的神秘感,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燕锋.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体系融汇整合———高中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84-85.

[2]樊磊.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5):49-50.

[3]杨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体系的串联[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99.

作者:张秀森

第五篇: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史料教学是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在高中教学中十分常态化,选取有效精炼的史料是前提,如何运用史料教学,紧扣课堂的主题,并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提取、分析、归纳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运用史料;高中历史;有效;充分

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近几年的高考全国一张卷历史考题中,试题倾向于运用史料来呈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从选择题到材料论述题,我们可以看见大量史料的运用。所以,我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史料教学达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精神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根据史料辩证地分析问题理解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所以在高中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如何根据材料提取和概括分析信息十分重要。

二、选取史料的几点心得

(一)注重史料选取的真实性

史料分为地上、地下,一手、二手,我们平时较难从浩瀚的原始资料中直接提取史料,所以历史教科书成了我们手中最便利的也是较为权威的资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材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我们从网络资源中选取的资料和从同仁的教学设计中提取的材料也要注意校对之后才能使用。而且在选取史料时,尽量慎重使用除纪录片外的影视资料,这些材料往往包装加工色彩过重,有些甚至偏离了历史。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我所选取的史料部分是二手材料,梁启超《五十年中国概论》,鲁迅的白话小说《药》《祝福》节选,胡适的《蝴蝶》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二)注重史料选取的有效性

史料教学最忌史料堆砌,不仅缺乏思考而且无效,史料选取要紧扣主题,要为课堂的主题服务,有效实用。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我以《新青年》到新青年为主题,力求架构历史背景,塑造新文化运动之前国民的迷信愚昧守旧形象,以旧称新,在历史情境中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是救世良药,体会《新青年》杂志对国民改造的深刻影响。分为新邦旧民篇,新药启民篇,新象新民篇。这一课的知识容量大,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堂教学就必须有取舍,主题要突出,而选取的史料必须能够贴合课堂的主题,紧扣核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建构历史现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这样你所选取的史料才是有效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认识在辛亥革命后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迷信愚昧守旧心理,社会要进步,国民性必须要改造。通过《药》的“人血馒头”节选,《祝福》中批判祥林嫂败坏风俗和赵五贞死在包办婚姻之下这些材料来塑造新邦旧民的特点,材料直观,有代表性,“人血馒头”中的迷信愚昧,《祝福》中祥林嫂是旧道德的牺牲品,赵五贞是旧伦理的牺牲品,三者材料快速地建构了历史现场,并能够紧扣主题,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旧伦理下旧民的悲哀,并深思怎样拯救,这样也就可以承上启下地引出《新青年》的创办迎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注重史料选取的精炼性

选取史料除了紧扣课堂外的主题,也精炼简要。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处理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我以二胡论战为例,选取了胡先骕的古诗词“荧荧夜灯如豆,……片时犹绕柱也”,和胡适的白话诗《蝴蝶》对比,精简直观,学生朗读两首诗后,能够清晰认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思考二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思想传播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史料上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课堂中对史料的应用

要避免蜻蜓点水,应深挖史料的价值依照赵五贞之死这段材料为例,1919年11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一名新娘在花轿上自杀,轰动全国。长沙南阳街眼镜店主之女赵五贞,不愿嫁给橘子园开古董店的吴某,在出嫁之日,私藏剃头刀上轿,在抬赴吴家途中,割断喉咙,自杀身亡。据说,赵五贞最初曾许配某男,后来父母嫌男方家贫悔婚,姑娘不同意,但又不能违父母之命。问题(1):这段史料发生在何时?是在1919年11月,后,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问题(2):为何还会发生包办婚姻引发悲剧?学生讨论得出旧伦理、旧道德依旧根深蒂固。问题(3):为何引起全国轰动?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新青年》杂志创办后,民主、科学、进步等新思想新道德的传播使人们对旧礼教进行批判。问题(4):赵五贞之死值不值得?学生通过分析辩证地看待问题,认识到一方面赵五贞用她的死来反抗包办婚姻是勇敢的;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封建家庭中子女人格不独立,精神不自由,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来抗议,可见在没有民主的家庭子女是弱势的,也仅能用死亡来抗议。由此可见,并不是越多的史料就越能说明问题解决课堂重难点,只有善于研究史料,深挖史料,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多维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勇于分析。

(二)在课堂中对史料的运用

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重难点,避免盲目使用史料一堂课的材料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在教材中就有的,能够解决的,直接从教材中提取应用,不应为了增加史料而使用史料,无用且浪费。在处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时,我直接圈定教材中的段落,选定资料,要求学生整合教材信息,为教材中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贴标签,必须剪短贴切,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代表人物思想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对民主与科学这一救世良药的认识,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要辩证地分析史料,看待问题

以王光祈的论述“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东方而来,中国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顿成一种不安之象,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要求一个‘新生活’”来评价新文化运动。问题(1):何为“世界潮流”?问题(2):何为“不安之象”?问题(3):“处处皆在怀疑”可取吗?问题(4):当时是“万口同声”要求“新生活”?由此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与科学的解放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盲目要求西化,否定传统,可见作者是认为这很偏激值得反思。但是作者的材料真实吗?不可能万口同声,应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应辩证地认识。这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运用史料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史料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但不能直接代替学生得出答案,那样的话课堂教学根本没有效果。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会让人惊讶,要信任学生能够在锻炼中成长,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多思考,小组探究,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但是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要避免学生偏离课堂主题,可以鼓励多元化认识问题,但不能随意曲解历史,教师对课堂的驾驭也非常关键,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备课工作,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调度能力要求很高。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常态化的,如何选取适合有效精炼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前提要素,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现今网络资源便利,拿来主义盛行,教师对史料的选择应该更加慎重,只有有效服务于课堂主题的史料才是适合的,应避免盲目使用史料。而如何运用好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效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是教师要一直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66.

[2]王恩收.赵五贞花轿自杀与李超不嫁[J].文史月刊,2010(7):41.

[3]王光祈.工读互助团[A].社团(二)[C].第369页.

作者:任英华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中历史教学途径(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zlslw/71474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