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考语文复习策略4篇范文

高考语文复习策略4篇范文

时间:2022-06-25 03:17:07

高考语文复习策略4篇

第一篇:高考议论文体的修改

一、用“对话意识”指导议论文审题立意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商场。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学生:百分百真迹。文具店。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学生:校服很便宜呀。材料只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中学生涂画校服。考生自问:对这一社会现象怎么看?再读命题人暗示,梳理材料,就可以发现它可以分为两类:机器猫、张靓颖是一类,试笔是一类。前者涉及中学生的兴趣方面,从一问一答中看到命题人并没有明显的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行为,所以考生可以对前两种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立意;而后者指涉中学生行为习惯,从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到命题人对这种行为的批评之意,所以考生应该对最后一种行为做否定的立论。结合三个方面很容易确立议论文中心,对中学生涂画校服的行为做出或肯或否的立论。

二、用“活化意识”指导议论文素材选取

议论文的素材选取中往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学生总是将素材集中在几个典型人物身上,要么一味“复活古人”,要么一味“感动中国”,所成文章没有灵魂,毫无生机。高考作文对考生的考察不单单停留在写作能力上,更体现在思想深度和思维能力上。学生要对生活有观察、有思考、有热爱,用“活化意识”来指导自己的作文素材修改提升。所谓“活化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1.使用时新人物、事件做素材,体现时代气息。好的作文素材,不仅能体现学生平时的阅读层次,更能反映学生的见识和思想境界。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时代气息,能体现学生关注时代和社会焦点的论据,无疑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考生要平时应该培养自己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感,不要与生活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生活的时代每天都以秒来刷新世界各地的消息。所以在议论文中对素材选择的修改提升一定要能够反映视野的广度,视野所及不拘泥于一家一国,而是纵横天下,展示出个人独立思考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素材要体现出境界的高度,不能总着眼自家小事,把眼光放出去,从素材中显示出大胸怀,以及对家国天下的思考和担当。

2.使用现时人物、事件做素材,体现生活气息。在对素材修改提升训练中还要学会关注社会中的事情,不仅要了解这些事情,还要认识和思考我们的生活,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有责任有担当,体现现代公民道德。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要留心观察,善于从小人物、小事件中看到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到人性的种种不同表现,看到社会的弊病,看到不断传递的正能量。考生在素材选择中要尽量使用现时人物、事件做事实论证,体现出作文的个性、理性、开放性和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考场作文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如何作文,更加注重考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三、用“议例意识”指导议论文例后议论

教师指导学生自我修改的第三个方面要放在例后议论部分,培养学生的“议例意识”,即在每个素材后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通过叙议结合使事例的最大价值得以显现。叙例要精简,议例要深刻。对事例进行横向思考,纵向思考,多方面考虑后再下笔议论,一定要尽量揭示事例的本质,抓住关键,切中要害。议论文字不要简单划一,突出议论方式的丰富多样。在有限的字数之内,选取一个小的切入面,针对自己选取的素材进行多样化议论,将例和议结合起来,达到议论提升的效果。常用议例方式有:例后假设论证;例后探因论证;例后正反对比论证;例后比喻论证等等。例后假设论证是在叙例后用假设推导得出结论,与原结论相比较,可以让论证更深刻,增强论证效果。例后假设在议论文中是经常使用都有较好的分析效果。例后探因论证是通过对事例原因的揭示,更深入的挖掘分析事例。例如:林清玄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在功成名就后,三十出头的他却扑向了山林,进入祠庙,潜心修道。众人对此难以理解,然而,这却是林清玄的意愿。在庙宇中、在山林中,林清玄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让其盈满充实,(例后揭示原因)也因此,他创造出了傲然仙骨的“菩萨系列”,至今仍畅销不衰。(结果)例后正反对比论证是通过正反面对比,使论点更鲜明、更集中,令人印象深刻。正反对比过程中可以对素材本身进行对比设置,在事例后再进行对比论证,达到深入的论证效果。例后比喻论证是指论证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有文采。例如:李娜为心灵构建了强大的队伍,筑造了坚固的城池,因此不再畏惧失败,无悔前行,最终捧得澳网女单奖杯。她就像百步穿杨的射手,心中瞄准的只是那一片杨叶。活得像一支队伍,所向披靡,她终于追赶到自己的太阳。(例后比喻论证)科学的方法是所有科目备考的不二法则,作文训练也不出其外。坚持让学生“自我评价与提升”常态化,用“三种意识”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修改提升,或许可以让学生对考场议论文多些喜爱,少些畏惧。

作者:杨飞单位:广东肇庆中学

第二篇:高考语文卷的特点

一、特点分析

1.命题稳中有变2013年让人有意外感的是“现代文(文学类)阅读”,考查的是外国小说。命题者突破了外国小说是以“选做题”形式考查的思维定式。以前,很多人认为,湖南卷“选做题”考查的内容就是选修课本的内容,外国小说似乎只会出现在“选做题”里。2013年的变化,无疑对考生调整复习内容有指导意义。另外,稍有变动的还有“语言文字运用”题,此大题一共四个小题。近三年,前面两小题考查的都是字音和字形,后面两小题略有变化———主要考查“辨析病句”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011年后面两小题分别考查“辨析病句”和“语言表达得体”,2012年分别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语言表达连贯”,2013年分别考查“辨析病句”和“语言表达连贯”。“古诗文默写”题,要求填写的虽然都是必背篇目的内容,但不再偏向于名句。2013年最明显,考题一亮相,广大师生就反映:平时根本就没有认真注意过考查的这几个句子。

2.更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很多题目都体现了这个特点,“选做题”尤其明显。从2010年湖南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高考命题以来,“选做题”的分值不断增加,体现了湖南卷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诉求。另外,如“古代诗歌鉴赏,以前偏向于考查考生的欣赏、文字表述能力,而填空题的出现,表明考查的面更广了。2012年的填空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题材的掌握情况,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但高考阅卷老师反映考生答题的情况并不好。而且,2013年填空题考查的知识辐射更广,涉及考生初中学过的诗歌作品。可见,高考更注重考查考生知识的积淀。

3.与教材结合更紧密2013年的第19题对此体现得非常明显。此题呼应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内容与要求,其中第(1)题直接源自第一章第一节的课后“写作实践”,第(2)题则体现第一章与第三章的内容,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向师生传递了明显的信号———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落实教材。

二、应对策略

1.夯实基础重积累学习语文,积累非常重要。考生应该准备几个笔记本,积累语文知识与生活素材。实践表明,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首先是读书笔记本。考生要广泛阅读,发现精彩的词语或句段,及时将其摘抄下来;坚持积累词语,尤其是成语,每天至少积累三个自己还没有掌握的词语。其次是随笔本。考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点滴感受,用日记或杂感等体裁都可以。好文笔是练出来的,所以高三更要坚持动笔的好习惯。很多高考优秀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设想一下,其作者如果平时没有勤奋练笔,临场时能轻易写出引起阅卷老师共鸣的作文来吗?

2.读懂文言有诀窍很多考生对文言文试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通过研究,考生不难发现,历年的高考题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六种:“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考生备考要靠积累,力争“每日一文”,扩大阅读面,同时,要将课外阅读的内容在教材上找到知识的“根”。

3.勤游题海会总结进入高三,就意味着等待考生的是书山题海。复习时,考生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复习字音部分,考生要学会进行联想,更大范围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现在复习的是字音,但汉字的音、形、义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像“磬”(qìng)字,考生不但要掌握它的音、形、义,而且还要联想到它的“同胞姊妹”———“馨”“罄”“謦”。考生要畅游书山题海,错题本是一个不错的法宝。很多高考成绩优秀者以过来人的身份介绍经验时,会提到错题本。进行大量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多少题,而在于暴露问题。因此,考生处理错题的方法便显得非常重要。每天将错题整理在特定的本子上,并保证定期回头翻阅,例如单章复习时整理、积累错题,在综合考试前复习回忆,这样便于掌握章节的考点,从而能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发挥出最好水平。

4.紧扣课本巧复习2013年的第19题呼应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课后的“写作实践”,很多考生对此措手不及。因为他们平时不大翻阅这本教材,以为学习写作文就是学习《文章写作与修改》。当然,这也与以前高考从来没有直接考查这本教材有关。现在看来,对于任何一本教材,考生都不能忽视。复习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巧用教材,争取事半功倍。

作者:谭关渔单位:湖南湘潭县四中

第三篇: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1.主题笼罩

无论哪一篇文章放到手下,当务之急是要通过阅读,把握其主题,最好能用自己的话简练的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比如散文,通过什么样的景、物、人、事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胸怀;又如小说,通过什么人,怎样的情节,或环境描写,表达了小说什么样的主题内容等;再如论述类文章,论述了哪些主要信息,这些信息的含义、结构、成分、种类、范围、习性、来源、功能、作用、影响、价值、前景、应用、方法等,以及为什么、怎么样、结果或未来如何等;再比如实用类文本,分清不同文本所表达的不同要点。访谈的中心在于谈话的话题以及被访者在该话题上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新闻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感知其新闻的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影响及意义;人物传记中传主的性格品质及其成就、地位、社会意义和影响等。把握主题,将会举重若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如安徽高考09年第一题,“通俗历史热”这篇材料,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述:通俗历史热是什么,为什么走热,“热”得好不好,当然历史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低劣化或文化的退化等等,明确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有了上述概括把握后,再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或者“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就会举重若轻、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2.把握思路

尽管近三年新课标地区的考题很少有直接针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考点设题的。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却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因为正确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文段内部的结构层次,是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是正确地完成各道考题的前提之一。文贵有思,思必有路。叶圣陶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在阅读时,也应该进入作者的思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能读懂作者的思路,就表明阅读者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理清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帮助我们解读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帮助答题时筛选信息。明确了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与理解词语的关系、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换言之,理清了思路就等于拎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比如《谁能为一只小鸟下跪》一文中,有四句话显示了行文的思路:①如今,有谁还能为一只小鸟下跪?②但是,确实有人为了一只小鸟而下跪。③我们怎么可以去为一只小鸟而下跪?④看来,如今谁还能够为一只小鸟下跪,是值得问一问我们自己的问题。抓住了以上四句话,就会纲举目张。

3.针对作答

阅读了,理解了,把握了,这之后是如何做题答题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有一条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答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这对于客观题而言,题干的设置就是锁定重点阅读区域的依据,带着这个问题圈点批画,筛选比较,选择判断,顺利作答;对于主观题来说,则要明确问的对象,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不能凭着习惯思维,也不能凭着主观推测,要进入文本,与文章对话。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么问就怎样答。现代文阅读一般围绕内容、主旨、语言、结构、技法等方面设题。比如:09年全国卷I《彩色的沙漠》(雷抒雁)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就技法角度设题的;第二问是就主旨角度设题的。而且两问之后还有“简要分析”的答题要求,如果只回答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也不符合要求。命题角度规定着解题角度,考生应明确问题的指向和项数,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去解答。

4.明确表述

这实际上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上一个问题着重从答题技术层面和切入点方面谈,而准确表述则是就答题的内容与书写等方面来谈。现代文阅读题设题的方面较多,但一般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章法结构、手法技巧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无论如何考查,每一个角度的解答都有相应的术语,比如语言风格常见术语有“质朴典雅”、“清新恬淡”、“豪放婉约”、“凝炼”等;章法结构有“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抑扬铺垫”、“悬念伏笔”等;手法技巧有“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绘声绘色”、“托物言志”等。考生熟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术语,解答时就不会说“外行话”。还举上面一个例子,第一题要求回答与戈壁滩环境恶劣和色彩单调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要阐述第一段写作的意图,这就要从文章的结构思路角度回答。题目落脚点在第一段,但要回答必须联系下文以至整篇。下文描写了荒漠的彩色以及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热情和为西气东输所作的贡献,把第一段描写的景物与下文描写石油城的色彩和工人的工作热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段环境的恶劣、景色的荒凉单调的描写是“抑”,下文对石油工人的歌颂是“扬”。先“抑”是为了后“扬”,其作用是“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其中“伏笔”、“对比”、“先抑”就是章法结构方面的术语。应用术语解答是必需的,考生熟记一定的术语更是必要的。

作者:吴宝珠单位:安徽砀山中学

第四篇:高考散文类阅读解题思路

一、句子、段落或引文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此种类型的题目,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结构上的作用比较明了。如出现在文章开头,则可能是引出话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等作用;而如果是在文章中间,则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也有可能是宕开一笔插入话题的作用;在文章的结束时出现,包括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收束全文、与前文形成对比等作用。而在内容上,则需要切实理解这句或这段的含义,即它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和目的,联系文章主旨或者它的前后,弄清它在内容上是否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或是说明某个具体问题的作用。其次,像深化主题、升华情感、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情趣性和可读性、使文章富有意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鉴赏类术语也要有必要的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在考试中很常见,如2013年北京卷第14题:“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此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解答即可。参考答案: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二、文章结构层次的考查

此类题目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是阅读一篇文章是必须要对全文思路作整体把握,只有了解了作者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才算读通读透了这篇文章。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最常见的做题思路是: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对比前后层次之间的关系。而文章一般写作的思路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类型:“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如2008年江西卷的17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解析:结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划分层次”,“分析”就是要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二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第三到第十段分写:其中第三、四、五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第六到第十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三、探究题

现在的探究题不同往年一些探究题只是做简单的陈述或概括,而是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它不仅需要答题者有分析整合材料的能力,还要有个性特点,答出学生不同的感受来。对于这种开放性题型,不能做简单的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回答。这类题目看上去是简单了,实际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加大了,在日常的训练中,要提高对这类题的重视程度。在回答的时候,一般按照以下的答题思路:明确陈述自己的观点———陈述观点在材料中的依据———谈个人感受。这样既没有脱离材料,也有自己看法。例如2013年四川卷的第18题: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解析: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要透彻理解文章的主题,从河流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作用来考虑。思考本题需要从题目“负重的河流”考虑,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考虑和探究。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答案: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013年江苏卷中的第14题也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探究题。现代文阅读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答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文中所述只能帮助学生找到回答一些问题的方向,最根本的仍然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对一切问题有全面而深刻的解释,所以强调学生要在日常的阅读中多加思考、勤于练习。

作者:谢敏单位:安徽师大文学院11级教育硕士安徽省南陵中学教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考语文复习策略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kzylw/6473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