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范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2-07-10 03:42:20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一、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

(一)价值观存在偏颇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土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灵环境,当前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蔓延,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社会风气的败坏等等,这些都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开始趋向功利化,滋生了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思想,感恩意识逐渐淡薄,金钱意识急剧膨胀,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亲人、对朋友、对老师以及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功利性、竞争性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判断,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变。

(二)亲情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样的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家庭都以他们为中心,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家庭中得到了太多的爱与给予,家长一味地为其创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提供舒适的生活氛围,对于子女应给予父母最起码的感恩和爱心却很少提出要求,导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感恩言行的教育。父母们这种“爱”的方式,“造就”了这些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生活的来之不易,独立性极差,使不少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恩甚至对于长辈的爱麻木不仁;也有不少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劳苦艰辛,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些孩子都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这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娇宠和溺爱的必然结果。

(三)责任意识淡薄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淡化的影响,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同样缺乏。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自强、自立的意识状态,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产生不少负面效应。部分学生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不敬重生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等现象,情节严重的甚至演变为犯罪行为。这些人认为别人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对别人苛求,对自身却缺乏反省,还经常满腹怨言,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这些人理不清自身的社会关系,只注重个人的学业成果和技能培养,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他们外表坚强但内心脆弱,行事独立但又充满依赖,胸怀大志但又做事盲目,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在遇到困难时有的会认为整个社会是冷漠的,会选择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大学生学会感恩,才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对社会予以回报。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更加必要,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加强感恩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古就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这表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对于正值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要立志做大事,成大业,就必须从“修身”做起。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而当今的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对于“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因此,高校要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一些感恩活动,领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相互尊重,知恩感恩,能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和他人,能够自觉地把感恩作为自身做人的基本准则,拥有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加强感恩教育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历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的名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结草衔环”的典故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感恩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是古代重视培养人的感恩意识的实证,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但我们还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去继承它。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的使命,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付出,学会给予,学会把快乐带给周围的人,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寻找幸福的真谛,这才是人性的回归与需要,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三)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之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和谐校园建设是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只有通过感恩教育,才能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大学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富有爱心、对工作全力以赴、对社会予以回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从而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加强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如果把人生比作杠杆,人的信念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支点,而只有具备感恩思想的人才能为信念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并付诸于感恩行动的过程。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态度,塑造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诚信意识弱化等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说,一个不懂得感恩、不知道以实际行动来报恩的人其人格是不完整的,其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是迫在眉捷。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感恩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谐校园的建设,从长远角度看,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只有抓好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各个环节,才能实施好感恩教育。

(一)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当代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让大学生能自觉抵制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构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学会感恩,对自己的付出与所得要懂得尊重和珍惜。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爱社会,心怀仁爱,正确看待社会上一些不公正或负面现象,积极鼓励和宣传社会上的一些正面典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致力于正确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做到以善为本,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二)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课堂教学来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提高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必然途径。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等形式来进行感恩教育,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内化为感恩情感,再将其引导到感恩祖国、服务社会的层面,努力把大学生培养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平、能适应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使感恩教育真正起到实效。此外,学校还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一些节日为契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将感恩教育真正还原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学生对感恩活动的切身体验,让感恩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功能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在给予孩子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首先,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提供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孩子懂事明理、教会孩子真诚做人,在家庭教育中兼顾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父母要从思想和生活上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平时多给子女灌输一些健康的道德信仰,让子女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明白只有品行良好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再次,父母要结合子女自身特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子女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爱心变成一种习惯,让孩子的感恩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健康行为,而不是一种短期作业。

总之,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来构造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让受教育者能感受到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来感恩、施恩,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传承美德,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作者:荣海平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ejylw/6754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