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途径范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途径范文

时间:2022-03-06 08:42:35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途径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复杂、艰难的倒逼局面。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不仅是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寻找新动力,更是为高等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发展创新优势的新融合过程中,寻找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文章基于高等教育、互联网的本质与特征,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构筑教学共同体、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服务体制等高等教育改革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互联网;教育改革;教育资源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1.高等教育的本质

“本质”即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是事物本来的品质和属性,具有深刻的一贯性和稳定的一面性。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最根本的不同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在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尚未有定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存在,具有同其他社会组织相同的多重联系和多重属性。但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体上说,具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的本质属性,但具体来说,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机构,关系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衰。但归根到底,高等教育所肩负的育人任务是无法改变的,离不开“人”的培养和“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的特点

当今社会,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机构,已然成为核心要素中的核心。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因此,只有明确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和联系,才能为人们认识高等教育指明方向,才能更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的各种优势,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社会性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更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和促进作用,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据和基础,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规模和速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不断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反之,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反映着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和人才水平的高低。此外,高等教育还是社会创新、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必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2)专业性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所长,它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方向或者领域重点培养,对“人”的培养具有明确的侧重点和专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这里的高层次,不仅仅体现在学历的高层次,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所涉及知识的高深性,往往表现为学科性和专门性。同时,要在这些专门的领域里去实施教育,还必须要有不断探究高深学问教与学的能力和实践,以及传播高深学问、分析批判现存知识、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能力和实践,促使高等教育中的施教者、受教育者要不断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而且这种探究将长久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知识的发展永无休止,对其的探究当然也永无止境。

(3)学术性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曾指出,“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使得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大学内外一切试图剥夺这项自由的人”,学术自由是大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学校的人事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某些方面都表现出对学术权力的遵从。约翰•布鲁诺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故而,大学也是学术机构,是传播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深度学习和探索责无旁贷。

(4)国际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作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全球化,高校的国际交流愈发密切,交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和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力和物质资源跨国流动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将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方式、组织管理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规模化,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将更加深刻和全面。如何具有国际化思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交往和理解能力的人才?如何开放教育资源,节省教育成本等?鉴于此,借鉴共享、开放包容、交流合作将日益成为共同的选择。

二、互联网的本质及特点

1.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互联网在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共享平台,这个平台为各种信息提供交互的渠道,以便达到迅速沟通的目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某个网站或者手机App,互联网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传播速度,降低了教育成本,提升了教育效率,因此,互联网虽然对于教育来讲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基于教育的角度来讲,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手段,是对教育的一种技术服务,是为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的各种技术保障。

2.互联网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庭生活的“标配”。互联网也因而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代传播媒介”。这一代传播媒介在继承前三代传播媒介特点的基础上,将图片、音频、视频等新的要素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将这种传播进行了实时化、普遍化,使受众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互联网的出现是大众传播媒介颠覆性的发展和飞跃。互联网之所以可以快速发展并被人们广泛应用,是因为其独特的特质所在。

(1)开放性对所有的人和机器均能做到开源与开放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无论什么样的网络类型,技术选择和活动范围都是通过网络互联结构与其他网络连接,不受特定网络结构的支配。这种没有边界的开源优势是互联网采用TPC/IP协议形成的。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互联网的开放性体现在其介入的低门槛性,只要是符合TPC/IP协议的用户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系统,利用互联网系统内部的资源,当然,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向系统内部的其他用户发送自己拥有的其他资源。任何一个网络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结构中通过特定环境和用户特点进行设计和发展,同时还可以有自己的单独接口面向客户提供自我的内容,这就形成了高度开放的互联网。

(2)互动性互动性是互联网的另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互联网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传递,达到互动的效果;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互动性体现在不同技术之间的互动。互联网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文本技术以及超文本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使各种技术之间进行互动、融合,各种技术之间相互衔接、支持,促使互联网具有交互功能。

(3)共享性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在整合各种技术、信息、媒介的同时,也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强大的数据库功能使包含一切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存储,使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实现了不可想象的信息资源的人人可享、人人可用,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取、生成的信息通过加工与转换以便更加科学地分析,有效地为我所用。互联网的共享性能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空间距离等成本,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交流的周期大大降低,效率不断提升,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个性化互联网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因此创新也是互联网的发展必需品,它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社会技术。发达的现代技术和传播效率,致使模仿可以随意实现,但互联网开放、互动、共享的特点决定了用户可以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内容和传播形式,同时也可以将自我的知识和信息通过自己确定的形式进行互联网传播。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提供的是一种共享性、普遍性资源,催生的却是私人化、个性化的有效资源。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而加快,出现了崭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慕课”“微课”等。人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日趋多样化、自由化。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无法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而亟需改革。未来的高等教育将可能在私人化、定制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启迪心智和开阔视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类”能力,比如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以及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1.高等教育将更加开放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教学方式,而是打破传统高校独立运行的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重任务等特点的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使得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的特点呈正相关性增长。比如目前正在使用的“翻转校园”、“微课”、“慕课”等线上教育工具,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打破了现实中的物理封闭空间,开放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也相应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同时,从官方的制度改革上也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逐步开放化。2016年底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学生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可以申请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者修读课程,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学校审核同意后,予以承认。”第十八条规定“学生因退学等情况中止学业,其在校学习期间所修课程及已获得学分,应当予以记录。学生重新参加入学考试、符合录取条件,再次入学的,其已获得学分,经录取学校认定,可以予以承认。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显而易见,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已然将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愈加的开放与包容。

2.高等教育知识传授的物理空间将逐渐弱化未来学生将有可能自由选择、订制上大学的时间、地点和模式。在哪学的、怎么学的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个知识大爆发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突破与契机,“互联网+”成为行业新常态,旨在通过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带动行业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再只是书本和课堂,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定制化服务。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功能将逐渐被弱化,“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育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同时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学生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实现一人一计划、一人一方案的先进性教育理念。现在已有高校在新生入学初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将学生分为就业、创业、升学三类进行培养。对于目标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开展二课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因受传统课堂师资、场地、时间的各种限定因素,无法很好地实现分类培养的效果。“互联网+”的课程模式使得分类别、多层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慕课”“微课”等授课方式大受好评。有了互联网这一媒介,处处皆课堂,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地点通过互联网和老师沟通,学习知识。未来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使大学不再是一个仅仅提供文凭背书的认证机构,而是使大学逐渐发展为一个学生自己当家做主,自己定制自己的培养计划,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如何实践的训练营,学校将成为能让学生“能力附体”的训练营,将实现“混搭+订制”、“线上知识学习+校园实操体验”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3.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弱化,育人和服务功能凸显传统高等教育重管理、轻服务,无论学生的特点是什么,人生规划是什么,但课程是一样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目标,这也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无定性规律。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出新的学校、教师、学生关系。学校需要在转变传统办学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式、共享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项长期性与阶段性、单一性与复杂性并存的工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针对性服务,自主选择课堂、选择时间、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要求,选择授课内容、授课时间与地点,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更注重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当然,在做任何工作、讲授任何课程的时候,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都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同时注重一切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本,从管理育人为主向服务育人转变,为学生发展做好身与心的保驾护航。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径

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科,教育学积累了异常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从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到微课、慕课,再到电子白板、pad课堂、电子档案袋,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到互联网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风起云涌,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把这些理念融合起来并将其统一为一体,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构建一种蜘蛛网式的教育学习理念和知识结构模式。以学习者为核心,以需要和兴趣为经纬,由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

1.构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新体系

互联网的关注点是人与人的链接,教育的关注点是人的发展。链接可以自由选择,发展则是内心的力量。链接越快越好,发展却需要放慢脚步,等待成长。所以,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并最终获得爱和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随着互联网的全方位覆盖,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开始异军突起,但这绝不是完整的教育,就像充斥着网络的资讯不能等同于知识一样,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润物无声的教育是网络课程教育所不能传达的。传统学校中的师生情感具有互联网教育无法替代的价值,除了传授知识,学校和教师间可以学习互动、生活关怀、指点成长等,师生间、学生间在相互影响中追求着人生的真善美,这些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为高校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体系指明了方向。在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不能等同于知识,碎片化的知识不能等同于系统的知识,而复杂的任务和挑战需要系统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只有组装信息和碎片化的知识才能有价值和作用。高校正是承担组装使命的机构。因此,不用担心网络教育会完全代替传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2.构筑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共同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学的本质是自我学习,在人们学习过程碎片化的互联网背景下,其实教与学是一种“榕树现象”。自然界中的榕树可以自己汲取根部营养,同时枝条也可以扎根生长。这就好比老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内化。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教与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一支粉笔是老师,一张凳子是学生”的时代逐渐远离我们。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转变,课堂是教师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传递内容,教师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价值。这种新型的教学共同体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展了教育载体,重建了师生关系。同时,也对教师重铸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提升和必要的培训是重要的方面。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的实施者,其职业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树立“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基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工作理念和思想,明白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进步中的“导师”作用,着眼于未来,努力培养学生对多变世界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启迪学生智慧,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愿学习,让学生不再是课堂的沉默者,引导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和回答者。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学会资源整合、学会设计过程、学会设计内容,一本教材讲几年的现象将越来越少,超越基础技能、超越传统学科、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超越区域性观念、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超越既定内容的课程组织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互联网所不能给予的思维和创新训练。

3.拓展开放、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特点,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最核心的“互联网精神”。众多开放、共享、大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倒逼着高等教育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数量众多的开放网络课程将引领今后教育资源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学资源新的发展趋势,成为今后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网络课堂共享资源,以及视频公开课、慕课,吸引众多学生在线学习。这种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个5~20分钟左右视频获得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强化知识点,同时可以让学生更集中精力消化所学内容。学生更快、最大化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成为可能,并且可以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网络课程因其共享、优质、传播迅速,正逐渐成为传统大学课程的有益补充,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激增也将成为今后跨校协作的重要内容。

4.创新供需匹配的管理、服务体制

互联网对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都提出了挑战。学制弹性、学习时间随意等成为互联网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现实,传统的集中时间、地点甚至集中食宿的大学教育现象逐渐减弱。由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满,学生将会利用互联网开展开放、交互、即时、生动的虚拟空间学习模式。学生成绩的记录,学生的管理,学分在不同学校间的转换和认定等都成为不能回避的事实。因此,理念先行、技术支撑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者应该树立的基本思想。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与时俱进,不能让传统教育方式的观念依然惯性前行,要培养互联网思维,树立服务最终用户的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成“以人为本、深度交融”的智慧型校园,建设随处、随时、人人可学的学习型教育环境。与此同时,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好制度,这是真正开展和接受互联网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桑雷.“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J].高教探索,2016(3).

[2]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9).

[3]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郑继伟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赵会利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途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djylllw/71196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