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范文

高等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2-04-26 03:20:03

高等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培养

一、模式内涵与制度建设

1.学习全程架构设计。要有效实施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必须开展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架构设计。这一设计应注重突出纲领、完善体系,在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意义上完成各分支系统的布局与实施。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总体战略体现在有意识地掌握所需知识、有目的地提高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有效地实施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实现各功能要素的有机结合。这一培养模式的要素组合应遵循如下层次:一是对未来职业岗位知识结构的认知——明了所需;二是以明确的目的性为指导开展相关知识学习——填补知识空白;三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应用,检验学习成果,在回馈中发现不足——巩固提升所学;四是实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转换——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技能人才。与此相呼应的操作程序应为:首先,通过多种有效方式使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岗位性状、产生感性认知、形成关于职业岗位需求概念;其次,有针对性和目标感地开展知识学习;接着,在相当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操作训练,以检验知识掌握;然后,有的放矢地引导知识的能力转换;最后,实岗验证。

2.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型高等教育依据培养目标必须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而其核心价值则体现在符合目标管理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知识能力一体”原则,设计目标定位于“知识能力一体共建、专业课程设计组合的就业取向、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功能性转变与模式创新”等。其质量标准应体现为专业知识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综合能力具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和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职业岗位适应性。开展课程体系创新设计首先要厘清思路:专业方向与发展的内涵与理念,保证路径最优化;不同课程之间的时间与空间架构,寻求结构最优化;各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编制,追求效果最优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主导方针:坚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宗旨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态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原则,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结构;按照“知识能力一体”的设计原则,以综合素质、知识水平、职业岗位能力为落脚点,完成课程设计的模块化组合。

3.制度引领与实施保障。在明确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模式定位后,必须确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制度予以明确保障。能够起到保障作用的制度包括:一是社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培养方向的正确性,通过调研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保持趋向性同轨,使教育教学与未来就业目标保持线性贯通。二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这一制度将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即确保知识与能力的一体目标及合理的层次性的有效实现,从而使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保持口径一致性。三是基本培养方式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得以科学落实。四是师资配置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师资规格,强化“双师型”教师的配置,保证人才“知识能力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此外,还应包括实验实习、素质培养、应用能力、教材、考试等多方面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引领。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系统性和现实性的目标。

二、构建平台与就业通道

1.革新课程模式。课程是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的具体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就是建设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的“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是建设应用型课程平台。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体现职业化,适度增加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课程的人文化,适当加强通识课程,具体建设三个课程平台,即学科课程平台、应用能力平台、综合素质平台。二是完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就是将各类课程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组成各不相同的模块,备学生选修。

2.发展教学模式。在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突破。要坚持“学生参与,综合运用,科研渗透,学用结合,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原则。

3.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知识—能力一体”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各专业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一线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并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二者的平衡。与传统实践教学一直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观念和操作原则有别,应将实践教学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如下两方面要素:第一,增加实践学时,科学有效设计实践时段。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一般可设计为总学时的1/4~1/3,原则上以有效率、有作用、有效果为宜。在实践时段设计上可分为:开启认知阶段,鉴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特点,学生初入大学并无未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概念,在学习之初进行认知实践很有必要,这一实践学习可在校内实践基地或对口实习就业基地进行,目的是使学生首先了解未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使接下来的学习有的放矢;巩固验证阶段,即在学制中间阶段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践,巩固认知,检验所学知识,考察应用能力;实用转化阶段,即在学习结束前顶岗实践,将所学实际应用于岗位工作,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最后校验,保证学生向就业岗位的顺利过渡。其间各门课程实验实习同样需按照课程设计高效务实地有序进行。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按照教育投入产出规律搞好办学尤其应得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视,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根据专业设置、办学方向科学合理地加以投入,加强实践设施建设;同时,应大力开辟多维度实践教学形式,一般应包括融资共建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基于就业通道的实习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

4.增强师资队伍的应用型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学校要推荐教师到产学研一线基地挂职,鼓励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

5.增强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组织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各专业应定期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知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使学生在学习全程对未来就业岗位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6.增强技能实力,推行“证书”制度。应积极促使学生具备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各项条件,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能力培训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关其他培训及资质等。还可以借鉴国外相关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型经验,比如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教育课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打通就业关节,这些都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良性就业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大胆推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学历教育、学位教育与专业、职业资格培训的有效契合。“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过级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等。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把握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要认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体制,采用包括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内的多种机制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必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永宏张丽萍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等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培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djylllw/64294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