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驱动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学生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乐于探索,那么,就会大大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使用活动的教学模式和有新意的语言。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趣导学,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主动寻找问题答案或解决办法,一般来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做法:

1、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加强亲切感,对重点难点多讲几遍,直至他们弄懂为止。在创新教育中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的功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2、创设生活中的情景。通过新旧知识碰撞,使学生产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欲望,从学生的这种心理出发,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如在讲锋面为什么会结合在气旋上而不是反气旋上,就假设一个情景,反气旋近地面气流是向外辐散的,如果换成一群人,从中间往外走,他们永不会碰面,所以气流也一样。冷暖气流向外的话也不可能会碰见而产生两侧气流性质不同的所谓锋面了。反之,气旋由于是从外向里辐合,所以,最终可以碰面的,所以就产生锋面了,这样解释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再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内容时,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不仿在上课之初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来学习。

3、借助直观手段,形成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交流,寻求答案。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不能沉下去?

4、知因求果与知果素因,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再如:若地轴倾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5、培养学生探究的动机。如:课堂行为记录(发言、纪律、注意力)、项目调查(小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学习日记(包括课堂笔记)、情景测验(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的描述等)、开放式成绩记录、作业记录等。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创新情景,发挥学生想象力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或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预见想象,超前思维。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若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恒星日的长短又有何变化?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纲要信号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让学生够建学科知识结构,对知识体系、层次、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全貌。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章节的知识结构,然后与大家交流,最后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由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结构,转为主动的内化知识结构。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在黑板上写一个“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

1、“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特征?(纬度度,海拔高)

2、在“高”影响下南极洲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

3、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最后总结,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1、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取得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让学生产生自学的愿望。

2、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会自学,如采用“提纲式”阅读法、“习题式”阅读法,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时要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受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3、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总结,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读图、绘图训练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它能直观简明地表达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注意地图的使用,特别是读图、绘图技能的训练,可以充分开发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读图、绘图训练中,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略化。

1、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热带草原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化繁图为简图。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小鱼的哀求”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六、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南亚》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南亚”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工业、农业等地理要素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南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南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七、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化”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一节,首先出示不同地区小女孩的着装,让学生为其进行找故乡活动,并说明理由。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发现不同的小女孩着装的细微变化。借此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出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针对该气候,为该地的人设计一年的服装。该活动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在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要搞好地理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和造就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