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范文

时间:2022-06-28 11:09:57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

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的人群又具有很高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只是空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进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喜欢的。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而不是进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大部分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帮助。所以,我们在定位的过程就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只是一个学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

2.1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高的关键动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些家长对现在的时势不太了解,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里,认为就业就是要追寻大城市的大单位还有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事实上,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工作种类。在校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能发挥自身实力的工作岗位。

2.2政府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就业率提高的现实动因。人才的流动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体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同时,各级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从政府层面上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机会、创业支持提供充分的支持与保障。

2.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大学生就业率提高的根本动因。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不断转变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通识型社会人才。现阶段,高校可以尝试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实行校企联合,增加职业培训部门,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结束语

知识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技术的手段不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伟大的壮举。大学是接触到这些新鲜知识的最主要的窗口,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是从这里传出的。所以,大学的教育显得非常的重要,这样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使我们的大学的教育真正的适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只有适合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大学生才是真正发展的主力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作者:何玲王慧李文靖单位:井冈山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因素

一、影响因素

(一)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这三者都不是同步发展。2007年GDP增长率为11.4%,我国失业率下降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2008年GDP增长率为9%,失业率上升0.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5%;2009年GDP增长率为8.7%,失业率上升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3%。如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影响深远,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将未来就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根据《2010年度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从专业来看,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为90.2%,最低的是法学为82.3%;2013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上年减少10%左右。据统计,2012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5.09%;其次是经济学类,为94.77%;第三是教育类,为94.43%。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2.64%;第二低是法学类,为89.26%;第三低是医学类,为92.64%。专业的不同也意味着不同的就业率。通过对2004—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劳动就业弹性及第二、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例的统计分析(见表1、表2)得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2012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8.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6%,而第一产业贡献率只有5.7%。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3.6%,第二产业为30.3%,第三产业为36.1%,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在上升,但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大于第二产业。3.三次产业劳动就业弹性不同,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但是不稳定,近三年来呈现下趋势,可以看出就业难度在加大。4.三次产业用人需求变化与优化产业结构背道而驰。优化产业结构应当是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以及弹性高于第二产业,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由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降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具体反映是就业弹性系数越来越低。若按贡献率分配就业人数,目前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布并不合理。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就业比重和就业弹性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导致我国虽近年经济快速增长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下降。而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该产业的劳动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缺陷首先,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不完善,企业与劳动者供求关系不稳定。如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一直高升,中石化为控制成本而与2013年校招千名大学毕业生解聘,但是被解约的那批大学生已经错过了考研、出国以及参加其他校园招聘的最佳时期,这对他们来说是措手不及的,毫无预见性的。同样在2013年四川郎酒集团与大约300名应届生解约。这些事件明显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缺少保障制度,就业市场缺少监管。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融资会与大学毕业生签订虚假雇佣合同,或利用大学毕业生对签约知识的欠缺签订侵害大学毕业生利益的合同;有些不法劳务中介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散播一些不真实的招聘信息之后乱收费,甚至有的骗子公司利用网络冒充大型企业招聘信息欺骗毕业大学生。其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从微观层面上讲,用人单位岗位的数量是一定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大学毕业生一般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定期招聘信息。另外,在大学生应聘的过程中企业又很难通过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和笔试了解到毕业大学生自身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岗位。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大学教育在实践方面仍未明显提高,往往不能直接培养出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在学校和社会的衔接上我国的政府、企业以及大学毕业生三方都有所欠缺。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一般都会接受上岗前培训,而培训成本一般由招聘单位承担,这使招聘单位用人成本增加,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培训,企业可节省成本。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直接的反应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使就业岗位减少,不利大学生就业。虽然一直以来制造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也是具有潜力吸引劳动力的行业。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中小各类外资企业近年校园招聘人数明显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投资项目数在2008年之前保持高位,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数目大幅度下降且维持在低位,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见图1)。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减少,导致出口企业以及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大量倒闭,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以充分扩大就业第三产业是投资小、吸收快、劳动力吸纳能力大的产业,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还没有第二产业多。因而可以通过多渠道对第三产业进行投入来促进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政府推动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首先,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应当严格控制好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大力支持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其次,各行业的企业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时要注重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特别是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第三,规范第三产业涉及的市场,比如金融行业,在大力支持资本市场运作的同时要注重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企业招聘信息要通过多渠道向外界公布,在招聘信息中表明各种相关信息,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毕业之时,高校要及时与相关企业联系,同时企业也要与高校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政府对各种校园招聘信息要做好支持工作。政府应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特别是招聘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已签订劳动合同,若招聘单位突然违约应有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完善金融市场机制,防范金融危机我国是个贸易出口大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国内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要引入风险分散机制,促进金融业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应当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在经济改革大背景下,促进经济向好、向快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结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就业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一国的经济应当要稳健,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各种工作,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之,我国的社会各界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更有贡献。

作者:陆天丽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影响首先,高校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陈旧专业的惯性存在,以及对热点专业的盲目跟风,导致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网上热炒的“高校恐怖专业排行榜”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在局部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就业局面。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到位,依然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忽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无法成为主动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此外,许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功能单一,只是一个走流程、办手续的部门,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1.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客观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而是盲目地选地域、挑单位、看薪水,达不到要求宁可待业,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2.眼高手低,自身能力欠缺由于中国的大学毕业门槛较低,许多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更不注重全面发展,致使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了就业难度。3.择业准备不足许多毕业生常因为不能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及对就业政策不熟悉,或者是缺乏应有的面试表达能力,而错失大好机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稳定增长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地发展,对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较低,据官方统计,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才达到44.6%,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2.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1)政府要对就业加强宏观指导,定期颁布指导性就业计划,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引导就业趋势。(2)政府要制定高效的就业政策,及相配套的制度和法规。政府的就业政策要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好地打破地域壁垒、体制壁垒,促进劳动力自由的交流与分配。政府的就业政策要有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做保障。(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大学生面向基层、贫困、边远、乡村地区就业的后顾之忧。(4)规范招聘程序,严格招聘纪律,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风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就业环境。(5)整合各地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打造几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就业服务网站,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双向用人信息,减少就业环节,提高就业效率。

(二)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责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衡量一个高校实力的硬性指标之一,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所以,高校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起责任来。1.改革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要避免专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2.培养富有实践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目前高校过多地倾向于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在教学中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锻炼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3.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是一所学校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部门,学校应倾注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团队,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更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我,调整就业观念,培养自我发展、自主就业的能力1.充分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2.调整就业观念,坚持理想,尊重现实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马上就找到完全理想的工作岗位往往很难。大学生应该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应该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准备。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到贫困、边远地区去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觉悟。3.应聘要有的放矢,要讲策略、讲技巧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兴趣去搜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应聘,减少应聘的盲目性。同时,要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方法,注重细节,讲究策略,以自信、轻松的心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4.敢于竞争,自主就业,勇于创业大学生应勇于自我推荐,主动出击,敢于竞争。在竞争中锻炼自主就业的才能。同时,大学生在条件具备,看准机会的情况下,要勇于创业,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耀峰单位:燕山大学后勤管理处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一)国家干预因素。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高等教育缺乏科学化的发展标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其不仅是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而且是满足经济增长对人才的大量需求的过程。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大量扩招行动的实施并非是以高等教育的科学进步为出发点的,而是为了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种急功近利的举措必然导致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出现问题。同时,由于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对当前的高等教育进行过多的干预,过多地把政治问题渗入到高等教育当中,从而为政治阶级服务,这种理念直接导致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效难以保证,完全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与规律。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却由于过多的国家干预本质上还处于计划发展模式状态,所以现代的高校活力不够,结构布局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这就必然与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二)政策执行因素。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就业问题重重,比如,国家大力支持的“三支一扶”政策计划,虽然在政策方面予以了倾斜,也受到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认可与欢迎,而且诸多大学生就职以后也能很快地适应环境与工作,但是,仍然面临着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服务期满之后再就业等等一系列后续执行问题,甚至还包括专业对口以及能否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等等诸多问题。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的信息、交通等等基本设施还不够发达,这也成为了制约广大毕业生就职基层的瓶颈。

(三)需求因素。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社会的就业形势也出现了重大变化。针对干部人群的制度改革,突破了铁饭碗的传统格局,人才的不断流动与再就业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自由职业、弹性职位等领域的就业人群日益增加,八小时的传统工作制正在朝着自由、多样的工作方式转变,全面的综合性人才更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四)学生自身因素。思想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正确的认知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活动,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仍然宥于传统就业思想的局限中,例如,自诩为社会的精英,理应在体面的工作岗位上就业,十分注重单位的公私性质、福利待遇、地理环境等等,把进入国家行政单位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在更大的城市与单位才能够真正彰显自己的价值,才可以实现梦想与抱负,而非从社会需求、专业方向、自身优势等等更加实际的方面去择业;当前的多数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魄力与勇气,因为畏惧艰难困苦,所以大部分都不愿意选择创业;另外,很多的大学生依然认为高学历就等同于高就业的能力,所以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继续就读。现代大学生所存在的这些自身问题,可以说是致其自身陷入就业困境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明确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把市场作为重要导向,培养人才要顺应经济、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位。专业的开设还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与结合。另外,还要明确大学教育的特征,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办学的层次要求与具体定位出发,制定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促使培养出的大学生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不争事实,所以大学生必须认清实际形势,学会充分运用各种就业资源,积极应对现实问题。及时扭转陈旧的就业理念,切实将自身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都是其首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寸光阴,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择业的时候,要抛开各种滞后的就业观念,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先就业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另外,大学生还要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老师、朋友、人才市场等等资源,积极寻找符合个人要求的招聘信息。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由于快速的大规模高校扩招,致使部分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育条件出现滑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为多重因素,导致很多高校大幅度削减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造成学生们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相差极大。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切实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发展相衔接。同时,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协作,当前出现的校企共同办学模式是顺应市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新型教育方式,这种形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此种模式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就业一体化的培养途径,极其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作者:蒋璐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教师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就业难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过于放松,并没有重视学校开设的课程,逃课、上课睡觉、打游戏等时有发生,期末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勉强及格;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学习,但只局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并不注重社会实践,而导致综合素质不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还有学生因是家中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较差,又自视甚高,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望而却步,不敢再次尝试,致使就业受阻;另外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等稍未达到理想状态就辞职不干了,成为待业队伍中的一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型人才,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就业供需关系的不协调。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作、就业面试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等方面上,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有所缺失,导致学生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充分。过去高校一般只是对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进行最基本的就业知识教育,其实,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的,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应有思想意识。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但实际上,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把握不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到了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跟着别人跑,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

二、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大学生需要调整心态大学生应广泛收集信息并及时、主动地推销自己,面对合适的就业机会要尽早签约,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的心态往往会丧失良机,也会消耗和减弱自己的竞争力。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偏远落后地区,进中小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创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创业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而且不同程度地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其他人的就业。

2.做好职业规划高校要实行四年一贯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划分科学的就业指导阶段。大一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适应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初步形成专业、学业、就业和职业关系的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生涯规划;大四阶段,根据搜集、整理的就业信息和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确立合理的职业定位。

3.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三时学生逐渐接触到专业知识,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高专业水平;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与专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利用假期时间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

4.加强社会实践下大力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目前,多数的高校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书本知识的传授占用了学生们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时间,我们应该把实践教学提升到理论教学同等地位上,可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更多,更早的了解企业的需求,有目标的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高校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培养和加强学生们的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5.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完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学会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作者:王同科车晓彦王会立单位:营口理工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第六篇: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

一、当前形势下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就业竞争力不足,择业观念和定位不当师范生在校期间参加统一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但拿证时间过晚,学生毕业时不能拿到证也会影响到自身就业。另外,虽然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但是国家实行事业单位“凡进必考”的制度,必须通过严格的竞聘考试才能上岗从事教师职业,这无疑为学生就业又增加了一道门槛。另外,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业务能力,但就业能力差、沟通交流能力非常有限,常常表现在面试和交流环节中信心不足,不能在面试中高水平地展现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从而导致就业失败。许多师范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困难。有的毕业生只愿到发达的地市级城市,不愿去偏远的小城,更不肯到艰苦的农村去。有的只愿意到公办学校去,不愿到民办、私立学校。有的对工资报酬有过高期望,对低于自己预期工资底线标准就不予考虑等等。此外,有些师范生认定从事教师的行业,不愿意也没有信心从事非师范类的工作,这也是制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二)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要求逐渐提高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有的还特别要求第一学历是本科,这种学历要求的提高给师范专科层次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从近几年的招聘会情况看,很多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在招聘教师时明确表示“只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甚至有些单位(如省级示范性中学)在公开招聘中限定只招聘“重点”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有的甚至要研究生学历,如此之类的限制不胜枚举。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专科毕业生和地方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直接就被排斥在外,连被考察综合能力的面试机会都没有。其次,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用人单位往往会考虑女大学生生理条件、婚姻状况等,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更喜欢优先录用男大学生,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

(三)专业设置不科学,缺乏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列出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前50的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只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日语三个,师范院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均不在列;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类分别占3.8%、1.7%。师范院校专业设置成为制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之一,个别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没有充分调研专业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过于乐观的憧憬专业发展前景和培养目标,缺乏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特别是时下“艺考热”的情境下,为了片面追求生源数量,迅速增设了艺术类相关专业。笔者对H省六所地方高师院校进行调研发现,2008年以来,相继新增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艺术类专业,而由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专用教学设备匮乏、办学经验不足,使得毕业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与艺术类专业院校和传统强校有明显差距,总体就业数量和质量偏低。

二、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举措

在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特别是地方高校面临着提升内涵的转型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尤为重要。解决地方师范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地方师范院校与当地政府密切联系,加强与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七方面的重大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密切联系、合作,建立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需求与供给相协调的沟通机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首先与高校一起进行本地基础教育教师人才需求的预测,然后由师范院校根据预测设定有效的在校生规模。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主动为当地师范院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联系当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为师范类院校学生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岗位。

(二)加快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师范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自身也应作出一些调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数,使学生学以致用,适应市场的需求。办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充分调研,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拓宽专业知识面,科学设计知识结构,提高师范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缓解高师院校的发展危机的同时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地方院校自身优势,以社团、实习为依托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积极营造良好社会评价环境,调动一切资源促进公平就业良好的社会评价环境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障。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充分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顺利就业。一是在招聘环节中,用人单位不应过多地设置一些人为障碍,更不要戴有色眼镜选择人才,让各层次大学毕业生都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减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二是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完善用人程序,努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治理在选择人才中任人唯亲的个别现象,在社会中形成唯才是举的公正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地方师范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将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根据个人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作为师范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职位的要求,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其次应调整就业期望值,理性面对现实,要有基层就业意识,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再次应能够突破师范生只能进入教育系统的限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活动和基层项目就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终身职业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地方师范院校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要改变社会各界对基层就业的歧视,建立良好的基层就业社会评价体系和基层就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基层就业的优势和有利环境进行宣传,激励更多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到吸引大学生就业的行列中。其次各级政府和高校要引导地方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主动到农村、到西部、到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和人生价值,努力实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刘振中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第七篇: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探析

一、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资源匮乏以及女大学生普遍遭受的性别歧视等原因导致其就业形势相对其他群体更为严峻。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资源匮乏当前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较强,临近毕业时,通过电话咨询、浏览网页、投递简历、参加人才市场招聘等多种方式推销自己,以期获得多渠道的就业信息。然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的获得并不充分:父母社会地位低,人脉关系微弱、社会资源整合度极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都无法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就业资源的困乏导致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

(二)“就业心理”贫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活成本也随之增加,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由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费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其缺乏自信,在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都表现出就业“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尊与自卑的交杂,期盼与焦虑的交织,自立与自弃的交错,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在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会出现措手不及、恐惧甚至恐慌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作祟往往使他们低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影响其就业。

(三)个体职业价值观定位偏差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首先,贫困女大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她们一方面要承受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另一方面,她们在择业过程中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纳入考虑范围。由此,其在职业选择方面会忽视自身优点和兴趣所在,而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与务实性,就业中偏向于选择工资福利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工作。还有部分把握不好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会形成“金钱至上”的极端价值取向。其次,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被动型与从众性的特点。被动性,即是预制性,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心理成熟等方面的限制,其职业价值观的能动性有限,通常需要先接受社会价值观的教育,且容易受到社会价值导向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与被动相联系的是从众。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女大学生没有看清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盲目从众,导致就业困难。

(四)传统观念导致的就业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女大学生的一部分,其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性别歧视。以某高校为例,在签约进展方面,女生明显落后于男生。此外,女大学生自身体力、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在择业中优势明显不如男大学生。使得女大学生职业集聚于教师、护士、服务等行业。据调查显示,不同的职业对所录用的大学生业绩评价的比例调查如下:技术人员,女性:男性=1:46;销售人员,女性:男性=1:9.33;管理人员,女性:男性=1:3.71;只有办公室秘书,女性:男性=8:1。

二、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为提升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彻底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为解决就业难现状,贫困女大学生需从自身出发,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体自信心。其次,由于初始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后,贫困女大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对此,需探索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学会自我调节,增强个体适应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问题,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做到人格上的独立,生活上自立,工作上自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劳动创造财富,用微笑面对生活[4]。

(二)加强心理辅导,优化技能指导健康的心理是人们高效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贫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自卑心理,就业心理贫困突出,无法应对高压的竞争环境。对此,高校一方面应高度重视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鼓励贫困女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优化就业技能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困惑。

(三)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如上文所述,种种原因导致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要十分重视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深入课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大力加强个体价值观教育,同时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力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通过举办心理话剧、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及邀请贫困女大学生典型回校做就业创业经验交流等多样化形式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肃清主流文化,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再次,抢占网络新阵地。网络给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领域以深刻、全方位的影响。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超时空性特点,对女大学生进行网上教学、虚拟面试、心理咨询、网上娱乐等活动,及时掌握女大学生的最新动态,加强个体交流,帮助女大学生提高综合竞争力、排解就业压力。最后,关注同辈群体教育。同辈群体内部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在教育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时,要特别重视同辈群体的教育引导。时刻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关怀落在实处,消除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不良因素。

(四)发挥政府、社会、高校三体联动作用,解决就业难题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政府、高校及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改善就业环境,杜绝性别歧视外部就业环境对端正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对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大力促进就业公平,高校毕业生招聘不得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困境,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严格按照《通知》要求,避免招聘过程中性别歧视,试着建立合理、公平、动态、开放的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帮扶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在人才录用过程中重视量才录用,唯才是举,支持优秀贫困女大学生脱颖而出。2.发挥媒体优势,营造就业氛围大众传媒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社会文化功能,它对贫困女大学的影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要利用电视传媒、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媒体的宣传,积极为贫困女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争取让每一位贫困女大学生受益。此外,媒体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监督力度。引导贫困女大学生将个人诉求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号召社会各界支持、配合高校就业工作,落实国家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维护社会和谐,彻底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题。3.加强就业帮扶,激励自主创业高校应当建立有利于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和在职教师的社会资源优势。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带头,中层干部、优秀毕业生与贫困女大学生结成“一帮一”、“一帮多”的帮扶机制,积极拓宽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渠道,寻求合适的就业道路。此外,鼓励贫困女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激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对能够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主动施展才华的贫困女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奖励和表扬,激起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作者:刘曼曼单位:惠州学院学生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daxueshengjiuye/64749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