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教育人力资源能力范文

创新教育人力资源能力范文

创新教育人力资源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力资源开发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对正确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教育的时代内涵

1.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前提。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按照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创新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结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首先,教育者必须树立现代创造教学观。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其次,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民主型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再次,创新教育提倡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学生既尊重课本、教师,又不迷信课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不满足于对已有结论的认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二、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关系

1.教育是人力资源积淀和再生的主要途径。能力作为一种资源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促使这种能力形成的一切活动称为人力资源的培育。人力资源的培育过程是一种系统工程,是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的综合,在人力资源培育过程中,教育组织是最主要的执行者,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摇篮,也是人力资源积淀和再生的圣地,人力资源培育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职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教育培养是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产生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阶段,接受系统的教育。

2.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知识的复制和积累,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感知和记忆的水平上;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人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的高度。在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始终都在教育者的语言轨道上运行,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由“学会”逐步做到“会学”。

三、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的精神氛围。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要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2.改革培养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培育的重要素质。首先,教育内容开放。新知识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其次,教学过程开放。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第三,教育空间开放。打破学校——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博大的胸襟。第四,思维训练开放。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提问、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