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班级德育合作意识培养范文

班级德育合作意识培养范文

时间:2022-07-11 04:06:11

班级德育合作意识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合作•探究”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合作学习(cooperativeandcollabo-rationlearning)”作为早已在国际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更是得到了国内教育界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和积极采纳,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实践成果。然而,纵观我国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区、各层面的有关探讨,我们会发现一个共性的局限: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课堂教学领域,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我们也搞学习小组学习,但更多的是直接向学生布置合作任务,至于具体的合作方法则很少涉及,好像这是学生天生就应具备的能力,而有关合作学习的其他方面则关注得更少。这一局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1)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因缺乏习惯、心理、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撑而在很多情况下,或耗时过多,或流于形式,成为教学中的“鸡肋”;(2)在学校德育和班级管理领域则因缺乏合作意识的强化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使本该活力四射、备受尊崇的思想引领和道德提升工作一直处于让学生厌烦,家长忽视的无奈甚至尴尬境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一条传统的窄巷中迷惘、徘徊,教育预期很难实现。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从德育的高度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在合作中让德育成为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进而使课堂教学领域的合作也更有成效。

二、在班级德育中引领学生走向合作的方法

在班级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其前提当然是组建较为稳定的班级活动小组,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组织保障。“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特长、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把班级中的所有同学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就使得各小组间又是同质的,便于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讨论较小的问题,一般认为小组由5~6人组成较为适宜。因为人数过少没有群体气氛,难以形成辩论歧义的多样性;人数过多又会减少每个成员的发言机会。当然建立合作小组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营造宽松、积极的班级氛围,为合作学习提供良性环境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教育工作者:“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有研究也表明,80%学生的学习困难现象与过重的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淡漠,合作能力缺乏,合作信心不足,如果再让他们处于一种过分严格的管制环境中,真正的合作根本无从谈起。当然,宽松之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非常重要。同样还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吃苦”的心理准备,缺乏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面对挑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我感受,往往产生依赖思想、消极情绪。如果任由这种思想泛滥,那么班级就会是一盘散沙,合作学习无从谈起。只有在一种人人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辛、健康积极的集体氛围中,同学们才能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合作也才有了最重要的前提。

(二)探究合作意义,激发合作学习动机在班级德育中开展合作学习与探究,班主任的认识与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合作的必要性,把教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否则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和相应班级的同学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对于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意义,通过共同学习,达成共识。一般来讲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有: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实施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有信心;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合作学习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归属感,更强烈的责任意识。[2]

(三)制定小组活动方案,为合作学习提供制度保障从大众心理学角度讲,个体行为往往受他人行为或公众舆论的制约。小团体行为受大团体的制约,而这种制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可以使个体或小团体高效行为的长期保持变得可能。正是在这种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契约需求”,于是“制度”的产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制度”意味着一种集体约束力,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人自然具有接受约束的心理准备,不必努力克服来自其他任务或诱惑的干扰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的行为更易自控,有利于他们自主意识的确立和强化。制度确立了合作学习的刚性要求,保证了合作学习的长期、正常运行。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让班内同学认识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合作制度,那么在最初的激情过后,合作学习就会在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逐步走向消亡。如果有了制度,合作学习将不仅可以坚持下去,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完善。

(四)增强小组凝聚力,为合作学习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把几个“异质”的同学分到一个“学习小组”中,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务,更不一定就有了合作学习所必须的凝聚力。而在一个团队中,不管成员多寡,凝聚力是合作成功的关键,只有所有成员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团队的共同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合作学习小组成功组建的关键就在于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和接纳。优点也好,缺点也罢,大家都可以平静地接受。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小组合作中的人际紧张和任务压力才有可能得以顺利化解。在成功的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间往往会在期待和信任的心理基础上达成深度默契。

(五)提供合作机会,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合作学习小组真正的凝聚力来自于小组长期的、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如果长期不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么,所谓“合作学习小组”也就形同虚设。而要开展切合所有成员需要与能力的活动,班主任或相关教师的引导则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因为,对于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而言,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往往会使他们被纷繁复杂的现象群所遮蔽,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候,如果要求他们去自主发现问题,就常常会手足无措。而如果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解决问题,或者说让他们去完成某一个具体任务,他们就会做得很好。当然,随着合作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合作学习经验的丰富,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六)掌握合作技巧,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实际上,合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都颇具挑战性。在合作中他们会碰到许多平时很少遇到,而现在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小组内成员有时合作热情不高,学优生和善于表达者忽略了对别人的尊重,“中间沉默层”[3]和低成绩参与者思维不积极,懒于独立思考,成员之间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难以达成一致,有的小组总体成绩一直徘徊不前……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光靠学生自身是难以解决的,这时班主任或相关科任教师就应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能和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

(七)实施整体奖励,鼓励组际竞争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除了前面所说的可以强化归属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掌握合作技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全体成员的集体进步和成功提供更有效的支撑。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习染使在开始时处于异质状态的不同成员逐步从个性,信念成果等各个方面走向相通共融,走向集体成功。在班级里,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团队合作达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实现“人人进步”的目标。

三、在班级德育中引领学生走向合作的实践意义

(一)它使课堂合作更高效德育中的合作不仅为课堂合作提供了合作的技巧和方法,而且使课堂合作有了精神氛围与心理习惯上的支持。

(二)合作也使班级德育本身更有实效性在合作的情境下,学生以团队形式加入到班级德育中来,这就使德育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教与学双方的隔阂也自然消解。还有就是,参与面扩大了以后,班级工作的思路将更全面细致,观点辨证、严密了,德育的影响力自然也就得以提高。

(三)合作使学生更自主由于学生自身成了德育的主人,动机问题也就解决了;以团队身份参与工作,学生在德育中的回避、退缩心理自然减弱,使他们更主动地加入到德育中来。而自主习惯一旦形成,将全方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探究精神的确立是以动机的强化与自主性的提高为前提的,否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而合作的强化,使探究所需的思维难度得以分解,资料查找也增加了渠道和分担,这就让探究的成功预期得以强化。

由此可见,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是自主精神和探究精神得以确立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因此而真正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与交融统一。

被举报文档标题:班级德育合作意识培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bjdylw/6059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