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面的了解,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滔滔不绝,而是让孩子自主探究讨论,经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气氛、提高了孩子们的发言的积极性,创新教育的通道才真正的被打开,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另外,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做孩子们的学习伙伴,充当领头羊的作用,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点拨。例如:本册《捞铁牛》一文重难点是理解主人翁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教师可以先演示实验,创设文章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铁牛是怎样被捞上来的?最后讨论得出结论,铲沙—船身漫漫上浮—铁牛一点一点向上拔—拉上岸,通过这样讨论,很复杂的知识学生却能很容易地掌握了。

二、课堂教学小结是提高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小结这一环节,经过一节课一教学,学生对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掌握的程度。然而,学生这时对知识的掌握太过零散,不够系统,对知识结构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因而,这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通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模糊的思路清晰起来,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得以系统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在总结与讨论过程中,孩子们对同一内容或有不同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赞赏,保护孩子们的创新信心。

三、反馈练习

新课教学完成后,就可以对所学进行练习,从而了解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要实现创新的教育,主要的要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并且在具体的贯彻实行的时候要坚持几项原则。主要的有:

(一)以人为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努力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变以知识为本的原则的现状。从人发展的内在规律着手来对学生实行真正的思想教育。在学生认知心理学、意志品德、兴趣和情感以及智能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实施真正的教育,使得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立比较民主、宽松以及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才可以做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平等以及人格平等。从而可以为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的怀疑精神进行培养。

(三)实践发展性原则。通过实践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努力的给学生动手以及动脑的实践机会,从而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通过设置一些比较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要在课堂中实施创新的教育,主要的内容就包括创建比较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将各种情境性的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对所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努力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课本剧表演,从而采取比较实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情境的再现[2]。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由于初中的政治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努力的采取各种方法来进行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可以应用的技术包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因为单靠教师一个人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提取学习的兴趣的,所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就可以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课堂中融入讨论式教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比较、归纳、评价、归纳、理解运用以及表达等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而通过讨论式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提高都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七年级的苏教版的思想品德课程下册万众一心奔小康这一课程的学习的时候,首先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小康的生活的,以及为能实现真正的小康需社会、党和国家以及每一个公民人所能够做的事情。在每一位学生的讨论之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教师最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分析。之后以分小组的形式来总结该组的答案,教师再针对每一个小组的不同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用5分钟的时间来对标准的答案进行总结。从而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人人参与的课堂的构建。从而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且做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集思广益和博采众长。

(四)注意课后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尽量的使用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进行作业的布置。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课后的练习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避免因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多动脑、从而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五)严格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过程,要实现真正的人格的创新,需要的不仅要有创新的责任感还需要创新的使命感以及顽强、不怕失败的心态。还需要持久的坚持和教师严格的要求。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以及多提问等来提高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的、循序渐进养成创新的人格,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结语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隐喻的认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隐喻学的蓬勃兴起,隐喻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内涵。认知隐喻学的奠基人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WeLiveBy)一书标志着认知隐喻的肇始,被尊为隐喻研究“认知转向”的风向标,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莱考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不但置身于语言中,而且涤荡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一种语言的表演,究其本质是概念性的,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全新视角。人们总是习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类推新的感受,表达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受。人类若要探索世界、挖掘未知领域必定要借助隐喻工具,即将已知概念和故有系统中的有价值信息投射到未知世界。随着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要认识和描写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对阐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新信息、新语境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隐喻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语言中隐喻的使用极为普遍,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之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的。理查兹曾说,“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每说三句话就包含一个隐喻”,这更是隐喻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有力证据。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隐喻式的,语言中的隐喻不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隐喻性思维方式决定了隐喻性语言必然存在。隐喻也是使人类语言得以丰富与发展的根本动因,语言就是隐喻得以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隐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语言交际中处处使用隐喻,有效交际与使用隐喻的能力密不可分。隐喻能力和语言能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处处使用隐喻,有效交际与使用隐喻的能力休戚相关。隐喻不仅是一个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的创新思维、语言习得密切相关。

二、英语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史•后妃传》,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英语中表示“创新”的词是“innovation”,该词源于拉丁语的“Innovare”,其意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旧的东西。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ter)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指的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关系的新组合。自从熊彼得的“创新”概念后,创新问题研究不断深入,从最初的经济学领域逐步发展到科技、教育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之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开放创新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广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敏锐性、综合性、灵活性与突发性等特点。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很多学者就这一概念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顾明远(2001)在《创新教育评价》序言中从宏观层面上阐释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与课程教材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创新型教师等密切结合。周元武(2001)在《创新教育新论》序言中则从微观层面上提出: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使学生具有主动建构知识和创新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英语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在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品质,使学生获得精深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深刻的隐喻能力,成为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创造性人才。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还要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美的气质,给予学生文化熏陶。可以说,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认知隐喻研究对英语创新教育的作用

针对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英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育教学就是英语语言的教育教学,认识英语语言与隐喻的关系,对我们成功地进行英语教育教学至关重要。本文力图通过隐喻的认知研究以及隐喻对英语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探索英语创新教育的模式。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地使用隐喻语言,将会给学生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赋予日常活动以新的意义,使学生在对隐喻语言的解读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和训练学生自觉地使用和创造新的隐喻,帮助他们养成自己的隐喻性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想象就越丰富和生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开放隐喻思维有利于打破旧的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我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分化旧知,创造新知。因此,将隐喻纳入英语教育中,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隐喻思维能力。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多地使用隐喻语言可以使学生摆脱理性思维的规范化和条理化,从“规则”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久已遗忘的创造冲动,为思想的诞生带来了可能。教育的作用就是“解放”,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运用隐喻语言,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弥补当前英语文化教学的不足。研究语言隐喻的异同有助于文化比较,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同语言隐喻之间的比较,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使跨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中的隐喻差异,在理解隐喻修辞作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从偏重语言形式转向对语言、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认知,从而在隐喻概念化过程中实现对目的语言的联想加工和深层理解。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多了解西方文化,如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全方位的知识,对深刻理解隐喻性语言,提高识别、理解和运用隐喻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隐喻的认知性来理解目的语,利用隐喻来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利用隐喻来理解目的语背后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汉英隐喻异同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熟悉并逐步建立起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增强语感,最终掌握地道的英语。比如:赛马在英美国家比较盛行,所以英美人常常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竞争以赛马的模式来认识和表达:“intherunning,outoftherunning,maketherunning,neckandneck”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谈论人们是否参加某项竞争、竞争状况如何等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熟悉这类隐喻,从而逐渐按英美人的认知习惯描述、谈论、争论问题,避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用英语,提高交际的成功率和效率。研究证明,学习者只靠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有时,在交流中,即使缺乏语法和词汇知识,学习者也许会根据交际策略进行编造,比如造词或意译,而这两种做法恰恰需要隐喻能力。具有隐喻能力的学习者能够使用他们的语言资源表达各种各样的概念,因而可以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整体交流的效果。

四、总结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上述创新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根源有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创新教育的运行平台构建不够完善,比如一些高校的挑战杯的组织机构一般由校级共青团组织统筹,院系基层团组织负责具体落实,但院系层面团组织普遍缺乏高效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无法有效整合学生科研活动所需的政策、资金、实验设施、专业师资等各种必要资源;其次,团组织只能依靠动员和发动学生参与,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缺乏必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抓手,过程监督的实效不明显,对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这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依然停留在“自发状态”,只有师生双方均有意向,且认真坚持的项目才可能最终取得成果。因此,搭建健全的管理平台和完善保障机制是实现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的三级纵向平台的构建

(一)大力扶持基层院系学生科技组织如有选择扶持一些基础好的学生科技社团、科普协会,建立并健全高校、院系两级科技群体。以它们为依托,全面开展“学术化”,“大众化”的,并具有“趣味性”的科普类学术科研活动,提高广泛性和参与度;同时注意加强协同管理,形成有效合力,广泛扩大本科生的参与面。在参与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蒙和引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帮助指导,确定自己兴趣爱好的拓展方向,从机械的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这样,从而使学生从枯燥且乏味的理论学习中脱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挂靠的学生社团有:承若自然环保协会、地质协会、交通协会、GIS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这些社团每年都可以参加相应的学科类的竞赛活动,并通过学科类的竞赛达到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实效。

(二)大学生创新实验班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实践班做法是,从学校全日制大二的多专业本科生中选拔适合的学生,进入创新实践班,其主修专业、学制和总学分总体保持不变,并通过校教务处为他们建立创新实践班学籍。这种创新实践班的培养计划及培养方案概括为“能贯通、可替代”。首先,“能贯通”指创新实践班的培养计划是得到学校各学院、各专业和教务处的认可,主要贯穿在学生的三年(大二到大四)专业培养中;其次,“可替代”指学生本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及学分可以由培养计划中的所设课程及学分替代。班级的任课教师由相关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级推行导师制,导师由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担任;班级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由工程训练中心负责组织。这创新实验班的主要育人目的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以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班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将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加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创新实验班的这种培养模式很明显又比学生科技社团的培养模式更具优势,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所谓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由基层院系共青团负责组织实施,统一协调教学、科研与团学工作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是院系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条件和必要的政策、经费支持,以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科技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它是一套独具特色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机制的统称,这种机制不同于某个具体的专业实验室运行方式。这种“工作室”,主要从创新实践班中选拔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与教师组成课题团队,团队以明确课题为目标开展工作,依托专业实验室设计科研实验课题,形成开展教研活动即讨论、学习、实验、分析、研究并作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与前面所提的创新实践班的形式相比,教师就是团队成员之一,只是与其他成员相比起的引导或主导的作用更强一些,不再是指导者。在这种模式训练中,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团队意识、责任感、沟通与表达能力、面对压力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能得到历练培养,同时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系统与规范的科研训练,使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这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在功能上显然又比创新实验班在选拔培养人才的职能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新式自主创新教育平台即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的运作过程

针对挑战杯,这种新式的创新教育平台即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具体的运作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一)项目选拔阶段主要对师生项目进行对接、评审立项两个环节。每学年上半期,学院将启动本学年的项目的立项选拔工作。首先,参与的学生可以通过师生项目汇报会的途径与专业教师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向学院团委提交项目申请,其次,再由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资格评审,选拔合格项目进入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进行进一步的培育。

(二)项目培育阶段进入培育阶段的所有项目均按照“学生自主实验、教师项目指导、团组织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课题研究。在此期间,学院为入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的项目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条件,并定期组织开展项目阶段研究成果汇报交流会,目的是检查和督促每个项目的持续开展;同时项目组定期向专家评审委员会汇报研究进展情况,指导教师要做好项目指导记录,以备项目结题时对师生双方进行考核。

(三)项目结题阶段每学年下半期,学院对已达要求的培育项目进行结题答辩,取得规定创新成果的项目可予以结题,对于创新成果突出的项目,学院拟优先推荐参加学校或更高级别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四)项目保障阶段实践证明,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可持续的重要前提。1.管理运行机制各基层院系应可成立专门的工作运行机构,其职责是全面领导和协调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的整体工作。同时,还需成立专门负责项目立项与结题评审的学术委员会,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的日常事务工作可由院系的团组织具体负责。2.资源整合机制首先,为确保各项激励政策的顺利实施,院系还需设立专项活动经费,用于项目经费资助和日常活动开支,具体的额度可以参照学生创新项目的数量来定。其次,各基层院系应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科研工作室,同时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设施等硬件支撑,方便学生进行各类实验操作。促进理工科学生积极开展以实验研究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3.过程监督机制适当的过程监督是为了确保每个创新项目的顺利完成,因此还要针对项目日常管理出台配套的制度文件,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实施方案》及《项目管理规定》等。并且,需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科研培训,以及坚持举办项目阶段成果汇报会等等,以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4.政策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还需要加大科技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加“挑战杯”活动的热情,把学生参加此项活动的表现和成绩纳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并与“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等评选挂钩,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保证科技竞赛活动更加持续、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其次,为了更好地鼓励项目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院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师津贴奖励措施,除教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给予一定津贴补助外,若成果获奖还应按照级别给予相应的奖励。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对协同创新概念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从构建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协同创新

诚信这个古老的话题,当下仍面临着新的跳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上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不免受到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出现。目前高校通过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其道德水准和品德素质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开展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观,构建未来诚信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协同创新概述

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雄彼德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一种新的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他当时提出这五个新,都属于创新。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启发下提出来用以反映复杂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将协同定义为“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结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结构和特征”。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是“实现创新的组织方式”———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构建其有序架构,更为高效地实现创新。1992年10月,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尔后,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从而在我国欣起全民创新的高潮。

2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建立了一支能力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中,与现实结合并不紧密,其实效性不佳。

2.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仍停留在诚信理论的原理分析上,与当下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并不紧密,不能很好回答现实中实际问题。如“老实人吃亏,老实人上当,老实人无用”,还有社会上出现的“讲大话办成了大事,讲假话谋到职位、造假发了财,失信骗取到钱”等与我们提倡的诚实做人相对立、相矛盾的现象,以及客观现实中出面的反面例子、消极素材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更愿意相信客观现实。这些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如何紧密联系实际,回答社会上的这些现实问题,提高诚信教育的可操作性。

2.2重说理,轻管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群体,仍有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如考试舞弊、求职作假、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评优评奖学金拉选票、申报贫困补助弄虚作假,甚至出现校园偷盗同学钱物等犯罪行为。更可怕的是周围的一些同学对这种现象表示默认,并不觉得羞耻。这就要求我国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在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典型案例时,还要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缺失的现象跟踪教育,严加管理,约束学生中不诚信的行为。

2.3重形式,轻效果

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两课”教育,表现为老师在课堂对诚信认识的“灌”,不问条件、不管对象、不讲实效,从而出现“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讲你听、我讲你做、我令你止”,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和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已显老化、单一,必须与时俱进,添加新的元素和内容,才能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3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

在当今信息时代,处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已不是封闭、孤立的个体,当代大学生不断与社会进行着信息交流。社会上出现的许多负面效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高校校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着强大冲出,严重恶化了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仅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构建家庭———学校———企业———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形成以学校诚信教育为核心,家庭、企业、社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的诚信教育体系,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2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以协同论、创新系统理论、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构建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运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成就创新诚信教育的方法。结合社会经济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方面,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增强诚信教育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以典型事件、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结合当前出现的地沟油、假奶粉、毒大蒜等丑闻,融于诚信教学内容并进行分析人无诚信,必将付出巨大代价。如以“曾子杀猪”为例教育学生言而有信,必将为后人敬仰。

3.3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将诚信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起来。如在讲授道德时用鲜活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是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讲授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理论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的基石,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是以信为本的,诚信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专业课教学中,如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和财务增设金融信用、信用管理和法规等“信用教育”的内容。要通过校报、广播、橱窗等校内媒体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营造浓厚的“重诚信、守诚信”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利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式的诚信教育;要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精品活动,设立“诚信月”,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让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是做人之本,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风气,从而内化学生,让学生实现诚信品质升华。

参考文献:

1蔡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3~54

2田鑫鑫.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刘阳.浅谈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315~316

4吴佳怡.新时期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王茂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66~68

6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07):14~16

作者:谭银元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协同创新探析

摘要: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能够衡量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协同好高职院校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的意义重大。在实施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整个高职院校的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教务管理;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更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且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最大限度的为教学工作服务,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服务。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协同创新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需要不断的提高,因此,协同创新思路成为当今教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核心的思路,协同创新这一理论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其特点是参与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学校的各个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教务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如何协同好与学校其他方面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改进。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尚未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逐步的完善,教务管理工作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此,建设高标准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与教务管理工作协同作用,以创新概念作为提升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制度的优势,积极在学校内部开展协同创新,使院校教务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研究工作进行同步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协同创新的意义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效在学术研究、人才供给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主要人才供给基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作用同样也是极为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在学科方面的优势,深度的建立与科研所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协同创新基础,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以企业发展的促进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而谈到创新,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创新绝不是其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一个专业所能独立完成的工作,首先需要从体制上做出改变,将高职院校之中的各个部门协同起来,发挥各个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力量,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个院校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方面根本性的改变。教务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在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以及整体竞争实力提高方面有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本着协同管理的管理理念,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将教务处与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教务处为核心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教学组织和指挥系统,发挥各级院系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几个显著的问题,第一是教务工作较为繁重,日常工作节奏紧凑,但是普遍配备的人员经验明显不足,而且工作过程中明显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第二就是很多教务工作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性考虑,而且工作的要求不够具体,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第三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有待于加强。因此在协同管理的理念之下,高职院校应该有效的制定各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每项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并且要制定有关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审核和修订制度,确定审核和修订工作的各项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参与人员等等,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他人监督工作,整合高职院校之中各个子系统之中的管理力量,严格依照协同理念办事,发挥各个部门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积极作用。

三、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优化教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探索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总协调和总调度,教务管理工作要将学校决策层所作出的指导性的决策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协调各个部门参与完成。这就决定了教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很多工作都是在重复的状态之下进行,这就极容易导致教务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之中出现惰性,在思想上产生松动。而教务管理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如果教务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耐心,则很容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之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整体教学工作出现偏差。因此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之中要引入协同管理理念,既有效的整合校园之中的各项管理资源,同时又发挥他人监督的有效作用,全方位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加强制度的建设

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教务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如此,首先要在规章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制定出既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满足各个部门考核评定要求的管理制度,让每一项的教务管理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将教务工作分成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并且将两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教务管理工作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多,所以教务管理的内容也就非常的繁杂,而面对这种繁杂的管理工作如果单纯的依靠制度管理这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毕竟教务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如果单纯的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则很难处理一些实际发生的管理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运用协同管理理念实施管理就应该有效的将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以制度管理这种静态管理模式为根本实施人性化和针对性强的动态管理,调动校园各个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各个部门在教学管理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管理的压力,提高整体的实效性。

2.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虽然教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并且要具备很丰富的知识和和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因为教务管理工作虽然能够依托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毕竟教务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整体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让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既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能够对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端正思想态度,认真负责的处理枯燥和繁杂的工作,做到事无巨细均能认真对待,面对复杂的管理工作时能够耐心应对,而面对简单问题的时候又能够认真处理。其次也要不断的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自我要求和自身修养,因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本身就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表率,如果教师不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在面对管理对象的时候,学生又如何能够按照管理要求来要求自己。因此只有高尚的人格和完善的自我修养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是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工作,而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高职院校在面对经济转型的时候也要从自身做出调整,以协同管理理念为依托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在协同管理理念之下,教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整合校园之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资源,调动校园各子系统的管理能动性,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并不断的加强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做出根本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照云,朱晓刚.深化师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行业高校协同创新战略——基于江西财经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2):10-14.

[2]唐芳,龙建佑,曹利.高职院校教务处协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

作者:陈少娜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分析

摘要:

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谋划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面临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创新主体缺乏联动、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通过抓准问题、理清目标思路、重塑体制机制、构建组织平台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路径

高校协同创新是学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积极联系区域内其他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以及国境外相关机构,互补协作,以实现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创新性活动。①可以说,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为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谋划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看来,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基础还比较差,有效促进政校企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开放、紧密、高效的协作格局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

职院校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更需要有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外部软环境优化得还不够好,也还没有成立能有效促进协同创新的多方协调机构,造成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缺少支持和引导,很多协同创新项目难以得到协调和落实,行业、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难以组成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存在多部门管理现象,缺乏科学监管和考核约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发展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情况都需要政府尽快成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加强监管。

(二)创新主体缺乏联动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顺畅运作的关键在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的程度。目前,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创新主体比较分散,各组织之间缺少联动,资源信息共享不畅,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跨组织间的资源获取困难,重复研发现象严重,难以集聚优势专业、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研项目,长期的系统合作和联合攻关不能有效开展,表现出创新规模小、缺乏辐射和示范效应等特征。此外,由于各组织薪酬体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的不同,人员成果共享、交流困难,难以在同一领域内形成精英团队,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三)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足

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二者是共生共荣的,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行业企业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对人才的需求,发哺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协同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一,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组织目标、利益追求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一致,又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大部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还没有形成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协同创新联盟无法建立,难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合作的深度不够。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错位发展,一方面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变现为毕业生就业难,这就表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两者协调融合的深度不够,不能实现无缝对接。第三,合作缺乏可持续性。目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由于很多院校协同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合作双方缺乏合同保护意识,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公、信息沟通不畅时,容易出现冲突,合作的持续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也阻碍了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首先,从组织管理上来看,很多院校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文件,也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不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过分重视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对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关注不够,学校在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导致教师对理论研究兴趣远远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兴趣,参与行业企业科研开发的动力不足。其次,从运行机制上来看,很多院校教学体系落后,专业体系封闭,课程、资源、学生的渗透和共育有待加强,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的少,独自为战的多,很多全校性的创新规划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第三,从硬件条件上来看,限于财力或领导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公共平台、共享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投入不足,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建立。

二、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理清协同创新的目标思路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的革新要求相适应,要主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

(二)重塑高职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1.优化协同创新政策。政府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做好区域协同创新的规划、组织、培育和保障工作。如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对协同创新的各类项目建设在规划、用地、财税、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保障;要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人才、设备、资金、平台等各类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政策协同保障体系;要深化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资源配置、科研组织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并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等。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内部要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培育学生不同的专业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促进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搭建跨院系、跨专业的研究中心、实训中心、教学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平台,组织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研究小组和学习小组,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的教育培养,打牢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外部要探索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不同创新主体的专家、技术、设备等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3.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开展协同创新的多方主体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以创新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组织创新机制。②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制度,加大企业技术人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力度,建设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间的人员交流,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团队为行业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的新型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4.营造协同创新环境。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开拓创新的教风学风、协同创新的教师队伍等等,这对学校协同创新育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要做到:一是政府要成立多方联合的专门机构,服务和支持师生开展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组织效应。二是要加强典型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积极宣传协同创新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产生示范效应。三是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对具有市场前景的获奖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在校师生积极参加,通过比赛和活动不断丰富协同创新知识,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三)成立协同创新联盟

高职协同创新联盟是指“由政府及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③。联盟要正确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建设目标,引导联盟成员建立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有效实现联盟各成员多元、多向、集群式协同创新。联盟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各成员共享联盟内的各类资源,避免成员在软硬件资源建设、科研等方面的短期行为和分散重复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质量和效益。协同创新联盟要建立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负责宏观决策和管理,牵头制定《章程》以及实效性强的工作方案和制度,明确联盟的性质和任务,确定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牵头单位建立秘书处,全面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和组织;成立管理工作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进展,研究重点工作任务,促进成员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对联盟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形成工作绩效报告,加强事中事后管理,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协作效益。联盟要引导高职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成员的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建立与企业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成员的需求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还要引导高职院校。

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选择明确的协同创新方向,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机制,实现资源和成果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扩散。企业要联合联盟内高职院校共建科研应用开发中心、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高职院校专业学科优势,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行业领军人物、企业技术骨干的联合科研团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并要积极选派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生产。行业协会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预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中长期发展供需数据,为制定人才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人才流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健,周志刚.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54-58.

[2]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1-62.

[3]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新课改要求开放课程观念,但是,目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这样的课程只能是说教。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更有甚者会出现睡到一片的现象。单一的课堂说教几乎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老师将纯理论性的知识直接向学生输出,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枯燥乏味,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要么内容雷同,几年都不进行及时更新,和社会发展处于脱节状态。

2.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存在冲突。高中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除了必要的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信息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高科技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信息传播不再依赖纸媒,出现了手机、电脑、微博、微信、博客等等,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信息量也剧增。大量信息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中有了更多可以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但是,信息大量涌入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及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也随之大量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导致这些不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屏蔽,高中学生同样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腐蚀性是非常严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和掌握自己。

二、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国家实行新课改,教师除了应该提高扎实的知识,更加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丰富课堂内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虽然没有涉及高深的哲学理论问题,只是初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但是要把基础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让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消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保障,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2.结合现实的国内国际问题。政治不仅是理论教学,当今的国内国际事实问题就是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政治教学不能只讲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每一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光看书本,而是要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现实存在进行授课,注重收集每一天、每一段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重大事件,筛选出大家、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事情来举例说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备课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做无效劳动,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该删除。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该废止,化学教师备课中应该明确什么时候做演示实验,什么时候应该补充实验;哪些演示实验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哪些内容后面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实验;为了学生做好课后巩固却不搞题海战术,要把学生获得的概念、知识点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化或适度引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问题,问题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太大,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太简单却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什么时候设问,设置什么样的疑问,怎样提示问题应该有讲究。

二、作业批改中写好批语

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为每个学生写上批语。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作业多为探究性的,作业答案不是唯一的,已不能用传统的对和错全部包罗,要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意见、建议或启发与提示,另一方面,恰当的批语可以使师生感情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作业难度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近期表现不同,因势利导给予指导、启发、鼓励、敲警钟等形式的批语,既可以达到谈心的效果,又可以节约时间。

三、保持健康心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目前,中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特长发展较好,在智力发展方面占有优势,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处于劣势,而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偏重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要靠现在的教师培养,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师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生活,做到不将个人的烦恼、不良情绪带进教室迁怒于学生,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令人心情舒畅和感到亲切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挫折忍耐力和独立性、自信心。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不怕挫折、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对化学教师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实验教学中教师正视失败,适时讲解化学家轶事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练习内容,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学生评等多种方法。2.学练步骤中,强化学练重点、难点,突出技术技能的教学。3.突出教学程序中的教、学、练模式,教学模式要多样化。4.要有明确的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和必定达到的基本指标,分层推进,分类指导。5.掌握学生运动水平,并适应学生的体能发展区。6.用讲、看、思、练、评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适应学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创新

1.各种新颖的导入课堂,以某种活动来开始这一节课,以创新思维的思想不断提高课堂气氛。2.通过变化练习的节奏,创造练习的优良环境。运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创造规范活跃的课堂。即五分钟的激励调动学生的情绪;检查体育作业;五到十分钟的准备活动与诱导专项活动;二十到二十五分钟主教材的学练,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练教学环境。3.采用多种激励评价,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的精神,制定有利于操作的评价方法,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进行评价。4.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改变提问方式、讲解方式、示范方式,使问题与课题目标,行为与发展等相结合。5.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法,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争论,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学中实施互交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趣味性、游戏性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与老师配合在学习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兴趣。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有目的质疑与实践,认真体会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及途径。发动学生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正确对待和积极引导,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练过程

1.不断地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刺激,诱导学生投入学练。新的教学内容,健康趣味性高的学生喜欢。2.使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游戏穿插,为可能需要的学生准备个性化教材。3.使用有意义的评价激励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并维持能动性。通过有意义的评价和激励,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六、确保学生的成功率与目标达成率1.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內容都能反映过去或当前学习的内容。2.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后,立即给予反馈或纠正,并做出正确的动作。3.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块,一个个项目地练习,使学生在课中完成系统的完整的科目练习。4.教学程序安排注重上位与下位的延伸、拓展、补偿、追加、创新。5.使用复习反馈考试评价等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能,确保成功率与目标达成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