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委基础设施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委基础设施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7-30 04:44:10

农委基础设施状况调研报告

县地处省东南端,居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全县国土面积2312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辖15个乡(镇),17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是山区农业县,产业单一,能源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着县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县能源、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十五”以后,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扶持,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小水电发展成效明显,联结华中大电网,有了大电网的支持,用电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信息机制基本通畅,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明显改善。①能源有小水电、农村沼气的利用,至2010年底,全县已开发小水电站105座,建成水电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建成农村“猪-沼-果”模式的沼气池2.7万座,总容量17.5万立方米;②至2011年底,共建有水利设施4557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12座,小(2)型水库28座,泵站10座,农村提、引、灌、排工程4330座,其中集中供水规模以上13座,水渠总长度345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1.4万亩,防洪工程13处,堤防总长度59.05公里;③至2011年底,境内现有110KV变电站2座,主变3台,合计容量103兆伏安,110千伏线路130公里/2条;35KV变电站14座,主变18台,合计容量83.9兆伏安,35KV线路221公里/16条;10KV配电台区930台,容量170.53兆伏安,10KV线路1045.34公里,低压线路2593.79公里,拥有供电总户数9.3132万户;④通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至二00九年,全县共建设了移动机站280座,覆盖了全县17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电话覆盖全县大部分自然村,除文峰乡外,乡镇均有邮政所,确保邮路畅通;政务信息建设取得成效。新建了完善的政务信息网络,构建了全省价格监督检查专用网络,国土系统“金土工程”、审计系统“金审工程”、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成效

“十五”以来,县及时抓住多轮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借助国家加大投入有利时期,持续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改革和管理,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一)解决了困扰群众生活难点问题。通过连续的投入,至2011年底,全县绝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电力为主,可再生能源(沼气)相辅助的能源供应模式,已基本保证农村的生活用能;全县除7个行政村未接入县电网外,所有行政村基本上能保证生产生活用电;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2439万,建设了139处供水工程,解决了7.15万人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极大改善生存条件;全县共新建了280处移动机站,保障了县境内大部分地方的信息畅通。

(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加大能源、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电力设施的建设,使设备制造、建筑材料、施工安装、果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提速明显,有效地刺激了县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增加了经济总量,拓宽了税源渠道,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安全隐患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率降低,供电保障率得到提高,城乡同网同价,又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2000年全县实际供电量仅为3974万千瓦时,至2011年全县实际供电量已达32686万千瓦时,年平均增长16.54%,经济增速明显提高,充分说明了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防灾减灾和节能工作卓有成效。从1998年的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以来,的电力供应能力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到2011年底,供电可靠率达99.58%,供电损耗的降低,促进了全县的节能减排,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514.2吨,比2010年下降了2.3%;同时通过建成县城防洪堤8.2公里和乡(镇)防洪堤1.2公里,治理3.8公里,35个自动雨情监测站,6个人工辅助雨量站,不但提高了县城和部分乡(镇)防洪防灾标准,而且大大提高了抵御台风等强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在2005年、2008年的强台风中,全县无1人因水利设施冲毁房屋倒塌而死亡。

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济要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倍努力,需要解决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能源结构单一,电网结构薄弱,农网改造还未完成

总体看,县为电网的末端,县内只有小水电作补充,110KV以上电源点过少,供电可靠性还较差,现有的两条110KV线路最大供电能力为7.5万千瓦,而最大用电负荷已经达到了8.5万千瓦,供需矛盾仍突出,是供电的“瓶颈”问题。由于处于电网末端,输电线路长,线路压降大,电压质量较差,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末端电压低的根本问题。

农网改造还未完成。由于历年来农网改造资金缺口较大,县内还存在未改造的农村地区,中低压改造率较低,截至2011年12月底还有7个行政村1341户未接管,其中1286户为广东、福建外网供电,未农改,已接管但未改造10KV配电变台43台,未改造低压线路140公里。有50户为微小水轮发电机供电,5户未供电。再就是一、二期农改由于资金有限,改造范围大、点多面广,为考虑让更多的人民受益,致使当时改造标准偏低,使得配电变压器容量偏小,另外,10KV配网线径小,主干线截面在50MM2,分支线多为16-35MM2不等,且供电半径过长,最长的达到36公里,线路分支断路器少,故障维护不便。据查,仅2011年,新出现的低电压用户就达827户,长期低电压用户8026户,存在低电压现象的配电变压器达180台,占全县公变总数30%,严重过负荷配变93台,占全县公变总数的15%,有369个变电台区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超过500米,有的甚至1500米,不但难以保证用电的可靠性,更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农田水利设施很落后,有效灌溉面积急剧减少

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绝大部分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由于年久失修,加上维修改造不及时,即使骨干水利灌溉工程损毁也十分严重,完好率仅为25%-40%。据统计,全县灌溉水渠2726条,失去灌溉功能的就有1322条,占48.5%。由于渠道不能清淤,造成渠道淤塞,渠水利用系数仅为0.35-0.5。据调查,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9.17万亩,占总面积的48.11%,即使以精耕细作出名的果业,果园的有效灌溉面积也只有12.23万亩,仅占果园面积30.6%。在全县596座山塘(10万立方米以下)中,病险山塘475座,病险率高达79.7%,小(二)型水库50座,病险水库19座,也高达38%,这些山塘水库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直接威胁着附近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是传统农业县,工业发展极为滞后,且处于电网最末端,电压质量又差,对我县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影响极大,至2011年底止,至少有超过6家(次)企业因没有220KV输变电线路、缺乏稳定电源没有来投资办厂。每到迎峰度夏时,正是果园用电高峰,打药、抗旱都需用电,一旦没电,他们只能投资购买柴油机代替,造成极大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损耗(用电和用柴油的价格比为1:10以上),全县仍有27.786万亩果园至今还是“靠天吃饭”,灌溉的保证率只有30.6%,这对于果园面积超过45万亩,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60%以上的果业来说损失和影响极大。

四、产生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和问题的原因

受历史条件、基础条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制约,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质量远远低于全市、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造成滞后的根缘主要为:

(一)县域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财源极少

(1)经济总量少、人均水平极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仅为3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555元,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8%,全省平均水平的49.7%,全国人均水平的35.5%。,且近期内不借助于特别的机制或政策,难有改变的力量,和全市、全省、全国人均水平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2)经济结构不合理。2010年,三产结构比为30.9:31.1:38。农业比重大而不强,工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仍以传统商贸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3)财政收入水平非常低。是典型的“吃饭财政”。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3.3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为1047元,分别占全市的1.83%,全省的0.2%,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100个县(市区)的第99位)。而财政支出10.5亿元,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截止2011年末,县本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31亿元,全部为基础设施(含教育、卫生、交通)的债务,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09倍。

(二)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积重难返

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经常性的旱灾和局部性的洪涝、霜冻,使县基础设施造成极大的破坏。地处武夷山脉余脉,境内山地众多,一遇洪涝、霜冻灾害,给电力和水利设施的破坏极为严重,如2008年的冰冻雨雪灾害,给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2亿元以上。特别是属地震多发带,是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全县100%的国土面积都处于全省地震区划烈度最高(Ⅶ度)的防御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较大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县每年都会遭受台风、洪涝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蚀,给全县的基础设施带来极大的破坏。一旦遇到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便使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加大,连续多年,致使维修任务极为繁重,公路、水利设施等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上加难。据初步估算,仅维修14条中小河流的防洪堤就需2.2亿元,这就相当于一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解决全县的水利设施问题,共需投入37亿元,这对于财政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三)规划短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质的突破。

由于客观原因,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没有前瞻性,造成基础设施规模编小,远远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电力,直到2011年底,仍然只是110KV单电源运行,远远落后于所有县(市);供水,到现在只有500MM供水主管维系着县城8万余人的饮用水,别说质量,连数量也难于保证;南桥、留车等重点镇的农饮工程,实际保障人口甚至不到1/3;果业大县的果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2.23万亩,只有27.2%;农网长期低电压用户仍有8026户,还有7个行政村未接管,已接管但未改造10KV配电变台43台,未改造低压线路140公里。

(四)发展经济受到限制,没有新增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是东江源区县,全县1974平方公里属于东江源头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虽然富有稀土资源,但全县均被国家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但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为保护东江源青山绿水,县实施的造林绿化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矿区生态恢复工程、退果还林工程、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等六大生态工程,仅“十一五”期间就投入6亿元,严重制约着县域内基础设施的投入。关闭落后的污染产能100余家大大小小工厂,直接损失5亿元以上,每年损失税收2000万元以上。从1980年至2010年,县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远远倒退于周边县(市),更没法比之于广东平远、兴宁,福建武平,2010年人均财政收入813元,根本没有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五、需要上报帮助解决的有关事项

是传统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东江源头生态县,要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除依靠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外,迫切需要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特殊关照和扶持。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其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特性,恳求上级给予重点支持。

(一)请求将县列入西气东输二期重点扶持建设和绿色能源建设县。县国土面积85%为东江源头区域,从2008年始,全县实行全封山政策和取消商品材采伐指标,每年取消3.75万立方米的木材指标,增加财政支出320万元,减收2213万元,靠电力和液化石油气维系日常用能,恳请将县列入西气东输二期重点扶持县,扶持天然气管道建设资金2500万元;将县列入绿色能源建设县,从2013年始,每年扶持绿色能源建设基金2000万元。

(二)恳请对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给予重点扶持。将其列入大中型水库近期建设规划,在项目评估立项等环节给予重点倾斜,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县城、三标乡、水源乡、澄江镇、吉潭镇、文峰乡等三镇四乡共计15.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建设资金2.5亿元,确保在2013年内开工,“十二五”期内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三)恳请将县列入东江源区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规划试点县。尽早启动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东江源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并为全国各江河源头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示范。规划涉及生态林建设、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利设施建设等9大内容。共需投资13.1亿元,争取在“十二五”期内实施,尽早启动、实现效益。

(四)恳请尽早开工建设220KV长宁输变电工程,同时完善110KV澄江输变电工程、4个35KV输变电工程及农村中低压配电网改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发展资金1.3亿元。

(五)请求尽快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为保护东江源区,我县实施六大生态工程、拒绝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二高”项目,为保护东江清水作出巨大牺牲,但面临问题仍然多:一是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二是经济发展滞后;三是东江源保护面临资金“瓶颈”。鉴于东江源头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恳请国家协调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并将列入试点县,每年扶持补助资金6000万元,专项用于东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委基础设施状况调研报告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baogao/diaoyanbaogao/6073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